在三台县刘营镇五洋村,一提起叶正和,乡亲们无不翘起大拇指。在乡亲们的眼里,叶正和不仅是食用菌的代名词,更是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3月22日,记者跟随叶正和走进他的养菇大棚。棚内食用菌香气扑鼻,一排排菌架上,长势喜人的鸡腿菇、姬菇、玉黄菇等蘑菇形成了一堵堵“菌墙”,让人眼前一亮。

白手起家
种菇路上艰难多
“要致富,就不要怕失败。”谈起自己种蘑菇的经历,叶正和颇为感慨。曾任镇农技员的叶正和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有舍得吃苦敢于专研的精神。任农技员期间,他研发的大春双季花生种植技术曾获得三台县政府颁发的 “农业科技创新二等奖”。2004年机构改革后,叶正和走上了打工之路。2007年,“不想长期帮人”的叶正和回到家乡,用在福建省一家种菇场学到的蘑菇种植技术,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开办种菇场,对于只有6000多元积蓄的叶正和来说,显得异常艰难。筹款、找场地、购菌种……那些日子里,叶正和没有睡成一个好觉,直到项目落地才松了一口气。
可麻烦事又来了。种菌对技术要求高,可叶正和从福建学到的技术似乎不太管用,连续两批菌种不仅没有见到效益,甚至连菌种钱、材料钱都搭了进去。家人都劝他不要再折腾了,妻子还以“过不下去了”为由,准备和他离婚。
但是叶正和有一股拼劲,他认准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他瞒着家人又贷款买回了菌种,认真研究,仔细种植,在发菌的日子里,他几乎一天24小时都呆在棚里,生怕有一丝疏忽。当看到一道道菇墙上长出了一朵朵平菇,他所有的疲劳和担心都一扫而光。

免费传经
引领群众同致富
叶正和培育的蘑菇质量上乘,卖到了好价钱,还清了所有贷款之后还略有盈余。尝到甜头的叶正和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投入3万多元租借了场地,对茶树菇、木耳、鸡腿菇、姬菇、玉黄菇等母种进行培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年收入达2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