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水塘成“泥鳅养殖合作社” 村民变成养殖工人打造泥鳅产业链

   2023-11-15 互联网2160
核心提示: 随着“泥鳅”致富效益显现,一些在养殖场打工的村民也开始自己养泥鳅,张劲松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倪燕的示范园学习养殖技术后,看到养殖泥鳅利润可观,就自己挖了两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这句歌词在肥西就有“现实版”,两个村的村民把自家水塘改成“泥鳅养殖合作社”,每年把数以万吨计的泥鳅销往国内外,渐渐形成了全省最大的泥鳅产业链。

  村民变成养殖工人

泥鳅饲养环境

  昨日,记者来到合肥市肥西县花岗乡舒安村的泥鳅产业示范园,一排排扎着围网的狭长池塘映入眼帘。示范园负责人倪燕在池塘边随便走着,水面突然出现一片波纹,记者仔细一看,才发现那是许多小泥鳅在游动,用网一兜,就能兜起一窝小泥鳅。

  “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这个示范园目前占地1000亩,由一个个面积3.5亩的池塘组成。”倪燕说:“去年,每个池塘里投放了1000斤泥鳅苗,今年5月份泥鳅就长成了,我们一网下去,就要捞300多斤泥鳅,要几个壮汉一起发力,才能把一网泥鳅拖上来。”倪燕说,四合村的泥鳅示范园还在继续扩大,将达到6000亩,而示范园内的工人,其实就是当地的百姓。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咋样了?”“那个美国货能长到250克吗?”在肥西山南吕楼村,村民见面的问候语也离不开泥鳅。村民们自豪地告诉记者,吕楼村和舒安村一样,都是“泥鳅村”。在吕楼村里,也有一个占地1000亩的泥鳅示范园,村里的300多人都成了养殖“工人”,在示范园周围,很多村民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养泥鳅池塘。

  村民介绍,两个泥鳅村的致富,多亏了倪燕这个打工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