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农种花卖花一步步走向富裕 花卉种植转型花卉旅游

   2023-06-15 互联网3060
核心提示:除了蝴蝶兰、大花蕙兰等舶来品外,单连娟也正在慢慢增加国兰的产量,力图将自己的生产基地变成一个专业兰花场。她说,虽然国兰投入时间长,但效益还不错,而且现在一些本地兰

  “一到过年,花开的就跟彩虹似的,自己看着都舍不得卖。”正在给花卉施肥的丁守凤笑容满面:“去年,我卖花挣了8万多元,眼下花卉行情更加看好……”

  丁守凤今年45岁,1997年开始养花,15年来,凭着勤奋好学的精神和不辞辛苦的坚强毅力,靠养花卖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花娘子”。有自己的小汽车、货车,还有一个大杜鹃花棚。

大棚杜鹃花种植技术

  1997年,丁守凤夫妇在芦李街一带租了农民的小麦地,建起了大棚。“那个时候,手里没有钱,东借西凑才一千块钱,最后借的朋友的存款单,还去银行贷款一万。这样才把棚建起来,买的花苗。”丁守凤说,压根儿不是内行的两个人,一路摸索实践,自学成才。

  1998年,丁守凤最多的一单生意卖了8000元钱。那个时候万元户凤毛麟角,丁守凤特别高兴。而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现在丁守凤的客户遍布全国,一个大棚年收入在十万元左右。

  而在黄楼,这样的人举不胜数,养花这条路让她们一步步走向富裕。

大棚花卉种植要点

  2001年,黄楼举办第一届花卉博览交易会,政府投入大,民众受益。黄楼街道的花农们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花木订单。

  11年来,黄楼花卉品牌越做越大,花卉品质和档次也越来越高。目前,黄楼街道有花卉种植专业村49个,种植面积5.5万亩,从业户数6500户,从业人数4.5万人,花卉年产值23亿元,年交易额36.5亿元,形成了“十里花街、百亩市场、千户种植、万亩基地”的产业化格局。

  本土企业渐握“科技芯”

  历届花卉交易会、花博会带给黄楼的后续效应,在逐渐显现出来新引进上千万的花卉项目近十个,而已经开工建设的大型花卉研发、生产、流通项目,随便掂一个出来,都是由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花卉企业投资。而本土企业的种植品种也逐步从普通的仙客来、杜鹃转向高端花卉,并且掌握“科技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