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干就干,2007年10月,杨丹拿出了自己打工积攒的2万多元钱,加上从亲戚那儿借来的10万元以及贷款6万元,就把柑橘园改建成了养猪场。2008年2月,500多平方米的猪圈建成了,10头母猪成了“新房”的第一批主人,她便开始了艰苦的养猪之路。
杨丹开始学习养猪技术,她上区里组织的养猪培训班,聘请当地专家当高参,订阅大量的书籍报刊资料,配备电脑与外地专家进行咨询。
她对“养猪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爱。夏天,她怕生猪热得难受,便搬来电风扇为母猪和刚出生的小猪仔降温;冬天,怕生猪受冻,她买来取暖灯,为小猪仔做暖床,还在猪圈内做了隔热层,这样小猪就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了。
养猪是件粗中有细、脏累相伴的活,尤其给猪打针最让人头疼。为了节省养殖成本,她学着给猪治病、配药、上药、打针。有一次在给仔猪打预防针的时候,不料激怒了母猪,凶狠的母猪上来张口就咬,一下就把她掀倒在地,幸好家人发现及时,才转危为安。
慢慢地,她摸熟了猪的习性,掌握了养猪的技巧,规模也逐渐扩大,由原来的10头母猪发展到现在的24头,由原来的年出栏几十头增加到上百头,每年可赚近10万元。采访中,杨丹表示由于近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滑,她逐渐将重点转移到“种猪”养殖上,风险虽大,但回报稳定。
c. 古道热肠助人乐
靠养猪,杨丹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事业初见成效,杨丹又得到一个消息,“区残联正在招聘残疾人,为残疾人工作,叫残协专职委员。杨丹,你也去报名吧!”村干部孙长华亲自上门告诉她。孙长华的一番提醒让杨丹陷入了沉思。她想告诉残疾人:“自强、自立才能改变生活。”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残协专职委员。丈夫李秀林听说后,马上把工作辞掉,回家挑起养猪的重任,用实际行动支持杨丹的想法。
杨丹的生活从此变得更加忙碌。残疾人、养猪场成了她生活的全部。辖区内的300多名残疾人她个个见过,家家到过,受她帮助过的残疾人已记不清有多少了,许多残疾人只要提到杨丹,他们都笑得合不拢嘴,大声说:“杨主任啊,她是好人,她为我们残疾人做实事,帮助了我们很多,为人亲切和蔼,我们都喜欢她!”
高湖村村民汪正长一家4口,3人残疾,只有刚成年的儿子是健全人,无工作,一家人全靠政府救济生活。杨丹了解情况后,知道他妻子桓大芬(残疾人)有就业愿望,但因汪正长瘫痪在床,女儿智力一级,她无法走出家门。于是,杨丹便给桓大芬做工作,教她养母猪,成本低,风险小,并为她提供了一头母猪仔,告诉她:“一头母猪一年可以下两次小猪仔,一次下十来个,一个可以卖两百到三百元钱,这样一年下来可以赚五六千块钱。”通过养猪,桓大芬一家贫困的生活得到改善,也减轻了政府负担。
每天早上6时半,杨丹就要坐车赶往单位,晚上6时才能回家。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猪圈巡视一遍,观察所有猪的健康状况。然后给儿子做饭、洗澡、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