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新泉镇凤南渔场,鱼池的水有些浑了。
“鱼开始动了!”杨新民有些兴奋,招呼渔场工人抓紧割草喂鱼。

杨新民,湖南洞庭黄龙原生态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名片上特意突出“原生态”3个字。
“草鱼姓‘草’。吃草长大的草鱼,味道鲜美。生物链上的其他鱼类也‘受益匪浅’。吃草鱼排泄物的鲢鱼、鲫鱼,吃小鱼小虾的青鱼、鳜鱼,肉质更嫩更鲜。”杨新民快人快语,满脸自豪:“过去,为了单纯追求产量,全部用饲料,养肥水鱼,虽然也赚钱,但水质越来越差,鱼的品质逐渐下降,吃的时候甚至有煤油味。”
改用牧草替代饲料养鱼,品质好,价格高,但产量低。是否得不偿失,有无推广价值?

2005年开始,杨新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池塘旁、马路边、隔堤上,到处都长满了草。正在割草的张师傅介绍,这是本地品种黑麦草,每亩产量只有4吨,但是耐寒。
记者发现,路边有不少新堆起来的小土堆。张师傅说,这些土堆下面,是美国矮象草和桂牧1号草,每亩产量达15吨甚至20吨,但怕冷。他扒开一个小土堆,“莫小看这些草现在趴在地里‘冬眠’,等天气一回暖长得飞快,有时,刚割完不一会就能长出几厘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