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公斤?”
杨光辉:“一公斤涨七八十元。”
如果按上涨后的价格,200万元订单做完不赚钱不说,还要赔进去50万元。
员工:“也有点不舍,自己的本钱从进来原料的时候拉来,开始经过一道一道的工序,他都要出钱的。”
生产厂长:“肯定会想着,这看着是赔钱的还要做?有的人可能会不理解。”
员工劝杨光辉终止合作,或者要求美国公司更改订单价格,但杨光辉却决定,就按原订单供货。
杨光辉:“对客户也是要走一步看两步,不看以后光看眼前,不会有大的发展。我要给她做,这也是为了以后长远发展,必须要赔的时候就必须要赔。”
第一步是赔钱50万元,那杨光辉期待的第二步又是什么呢?
2009年6月,杨光辉如期完成订单,后来朴英兰得知原材料上涨的情况,对杨光辉做生意坚守信誉非常赞赏。
朴英兰:“说到做到,作为一个企业可能面临这样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是更多的人会顾及到眼前的一个小利益的,比较多一些,但是像他这样一个大的企业家,可能看问题的这个出发点就不一样。”
朴英兰和杨光辉签下了长年合作协议,年供货量增加到300万美元。
朴英兰还把自己的朋友郑浚谟介绍给了杨光辉,郑浚谟是韩国人,在南非办了一家发制品经销公司。每次郑浚谟到杨光辉厂里订货,会韩语的朴英兰都亲自来当翻译。
朴英兰:“他说主要是太冷了,所以就是手感摸不出来。”
记者:“现在每个月从这里订多少货?”
郑浚谟:“每个月的数量不一样,但是大约是四十五天三万个发条左右,三百箱。”
虽然一个订单赔了50万元,但杨光辉不仅与朴英兰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她结识了新的客户,原本不理解他做法的人都对他心生佩服。
员工:“没有办完之前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办完之后,我们才知道咋回事。等于说是很大情况下出人意料,眼光比旁人都看得远一点。”
人发做成的假发是高端产品,价格是牦牛毛假发的三倍左右,从2009年开始杨光辉从印度收购人发,加工的假发占到总量的30%,2011年他的假发产品销售到美国、南非等十多个国家,一年销售收入达到一亿多元。禹州市有假发加工企业二十多家,杨光辉不是起步最早的,但他却用短短六年时间,成为当地假发加工行业的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