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哈市时,买不到笨鸡,退休后到乡下自己养,养成后却发现卖鸡是一大难题。”哈市市民李晓辉、李晓红姐妹发现,养笨鸡不但比饲养普通鸡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还面临着技术欠缺、养殖成本高、缺乏销售渠道等多重难题。
眼看着辛苦饲养的300多只笨鸡无销路,李家姐妹急得团团转。无奈之下,她俩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求助。

1.带鸡晨练 为鸡安“浴缸”
日前,记者来到李家姐妹位于尚志市帽儿山镇红布村的养鸡场。在丛林和田地里,一群头顶三层凤冠、身披黑白相间花羽的贵妃鸡出现在记者眼前。它们有的在闲庭信步,有的三三两两飞奔游戏,有的躲在树荫处乘凉。
从哈市一所中学退休的李晓辉老师介绍,她和退休前作理财规划师的妹妹李晓红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有农户养贵妃鸡,电视里的贵妃鸡体型娇小,头顶的黑白羽毛呈圆球状,犹如西洋贵妇戴的帽子,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每只成鸡的体重能达到2.5至3斤,姐妹俩看完节目顿时对饲养贵妃鸡产生了兴趣。
“我要让城里人也吃上真正的"绿色鸡"。去年6月,姐妹俩买回来400只贵妃鸡雏和300只笨鸡雏,开始了她们的养鸡之路。

养鸡这活儿可不简单。“鸡雏刚运回来时,路上就死了一批。”从鸡雏进入养殖场的那天起,李家姐妹也跟着“住进”了鸡舍。小鸡需要较高的室温,李晓辉就让它们睡在特制的火炕上。每天早上,李晓红还要带小鸡“晨练”,让它们多跑动。小鸡的“伙食”,是姐妹俩拿自家种的大豆和玉米按比例混合打成的,它们喝的水是从山上流下的“空山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