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觉得,这些虫卵两个多月就能养出一千斤虫。我跟那公司签了合同,他们以28000元一吨的价格回购。这样算下来,我马上就能赚几千块钱哦。”杨红英兴冲冲地养了两个月,现实却很残酷,虫根本就没养出来。
这时候,她又得到一个噩耗。跟她签合同的那家公司倒闭了,根本无法回购她养出来的虫。她亏了8000元和两个月时间。如果是大多数人,都会自认倒霉,可杨红英却有股倔劲,她认定养黄粉虫能赚钱,买了很多养殖方面的书自学,还在网上查找相关研究教授的电话、Email,到处打电话、发邮件去问。“一定要把虫养出来。”
虫养出来了,她又琢磨怎么降低成本。书上说,可以用麦麸养虫,也可以用糠。重庆不好找麦麸,基本都是靠买,糠却到处都是。杨红英用糠养虫,没想到长出糠虱子,白粉粉一片。琢磨着用农村到处都有的红苕藤喂虫,虫吃得欢,她猛起喂,虫又死了……
动摇:养鸡一年亏十万
到了2007年,虫终于可以大量上市了。她还琢磨着发明出了黄粉虫分离机,获得国家专利。
杨红英带着这些“宝贝”产品,开始跑市场了。到了餐馆,家家都摇头,说不需要。“卖不出去,我就自己养鸡,用我养的虫来喂!”杨红英觉得,这个就是好东西,养出来的鸡比别的鸡好吃,自然不愁销路。她先喂了二十多只土鸡。两三个月后,她挑着这些鸡到镇上卖,销路却一般。
杨红英觉得是鸡的品种不对,拿出积蓄,还借了些钱,在农村租了大房子,买了几百只野鸡,准备大干一场。她想得很好,房里养虫,院坝养鸡,一定赚钱。晚上6点多野鸡拉回家,九点就开始有鸡死了,第一天就死了几十只。此后,鸡天天死。杨红英又急又没法子,抱着死鸡哭。为给鸡治病,药钱一次就花几百元,鸡还是死。她像照顾病人一样照顾这些鸡,两个多月,她喂的鸡从没喝过冷水。她到处挖草药,天天熬板兰根等药给鸡吃。最终,有64%的鸡养活了,但又开始有人偷鸡。
加上药钱,她的养鸡成本高达60多元。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她养的“高级鸡”却卖不掉,都嫌太贵。下蛋后,蛋堆一屋也卖不掉。租来的房子又漏雨,雨全淋到虫里,虫也一箱一箱倒。
此时,杨红英已经在黄粉虫里投了近十万元钱,号称“打不死的小强”的杨红英也想放弃了。当让她没想到,却遭到了一向支持她的丈夫的反对:“你匆忙选项目,现在怎能又草率放弃!”务农的母亲也说:逢贵莫赶,逢贱莫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