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范园区紧挨着42省道,我们饶有兴致地观察着,来回穿梭的观光大巴上,有多少是来磐安购买药材的游客。
作为中国药材之乡,磐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资源有限。单位土地收入直接影响着山乡村民的生活。能否突破“世代种贝母”的思维惯性,再折腾点新鲜玩意儿出来?
10多年做药材生意闯荡市场的经历,给了冷水镇岩潭村村民郑方正启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的铁皮石斛,在村子周边的山上就有生长,尽管野生品种数量稀少,但至少说明这种植物适宜在磐安种植。
搞农业,要勇于走在别人前面。2004年下半年,郑方正高价购入10万株铁皮石斛种苗,搭起简易的塑料大棚,成为磐安种植“仙草”铁皮石斛的第一人。几经失败和落寞,种植实验成功了:超过80%的存活率,让农业专家也为之惊叹。
仅有技术还是不够,必须有专人来负责营销和管理。2010年8月,磐安月塘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郑方正请来隔壁箬坑村的前任村主任曹林仕当理事长。
两人珠联璧合,让我们此番得以在山间见识现代化的“仙草车间”:玻璃房里,铁皮石斛种子经过组培分离,历时一年,成长为一瓶瓶可供种植的种苗,“成本只有7元至8元,可以卖25元一瓶,”曹林仕乐呵呵透露“商业机密”:“都是订单式收购,目前还有4万瓶来不及交货。”
种苗经一年半培育,就能收获“白条”;2年半至3年后长得枝条粗壮,数百元一斤的“白条”,就能带来稳定收益;“白条”加工成铁皮枫斗后,可卖到近5000元一市斤……“植物黄金”的效益,让种惯贝母的周边村民也为之咂舌,他们纷纷要求入股合作社。
“贵州威猛药业想跟我们合作建500亩基地。前两天,永康、缙云和本村的3个人还想每人投资300万元,唯一的瓶颈就是土地资源有限。”对于未来,曹林仕信心满满,“不少城里人都希望在家里种盆铁皮石斛,既可观赏,又能品尝。这启示我们,可以把产业从一产拓展到三产,附加值会更高。”
一株药草的变身故事,在磐安才刚刚开篇。它的每一个曼妙转身,都在告诉我们,即便在传统农业领域,“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实践者的创新,是山乡创富的灵魂、呼吸和不竭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