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过半百的张凤春赴陕西“偷”艺
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陆陆续续地外出打工,都挣了钱回来,但老张没走。老张开始跟着药材公司的药师学着种知母、远志、桔梗。家的地里除了种够老两口的口粮外,剩下的地,还有自己开垦出来的地,全都成了老张的试验田。
除了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老张的所有时间都耗在了地里。耕地施肥、浇水除虫……每一样老张都做得非常仔细认真。实验种植本土药材两年,老张成功了。但让贫瘠的土地真正长出致富“仙草”,老张觉得还得再学艺,种一些稀缺、名贵的药材。
2002年,老张50岁了。但他还是毅然打起铺盖卷儿,在县农机局一位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只身到陕西阳陵,在一位知名菌类专家的试验田里,当了一名不要钱的杂工,吃住在试验田边的陋室里。
“专家的试验田里长着天麻、灵芝、猪苓、茯苓等药用菌类,这些菌类都特别难培育,但在专家的试验田里,却长势喜人。”老张说,这些人间难觅的“仙草”让他眼界大开。
两年后婉拒高薪毅然返回家乡
“药用菌类的培育和种植,需要大量的阔叶杂木枝干,而我家乡的山上,长着漫山遍野的阔叶杂木。如果能将‘仙草’扎根家乡,贫瘠的土地肯定也能生金。”老张说,他在专家的试验田里白干了两年多杂活儿,最苦最累的活儿他都抢着干。在这里的每一天,他都特别兴奋,浑身都是劲儿。
“专家的每一句话,我都暗暗记下,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专家还曾采纳过我的建议,改良了菌类的保湿技术。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不说,还提高了药用菌类的成活率。”老张笑着说,他学成临走时,专家想要高薪聘请他当管理师,大面积种植药用菌类,但他婉拒了。在老张心里,更让他期待的是在家乡大展拳脚,这是他穷尽一生的梦想。
试种了7年,“仙草”梦终于实现
两年后,返回故土的老张第一次感到距离梦想不再是那么遥远。而距梦想实现,他又用了整整7年。
2005年刚过完春节,老张就背着砍柴刀进了山,然后天天背回一堆堆的阔叶杂木枝干,以及给药用菌类遮阴、保湿的茅草。刚一开春,老张就开始将杂木剁碎、制成菌种,架上自家的大锅,给原料杀菌。
除了照顾妻子,剩下的时间,他就扎在自己搭建的试验棚里忙活。培育、除菌、保湿、降温……老张一点都不敢马虎。这一年,他试种天麻如愿以偿地成功了。
“农民没钱,干点事儿赔不起啊。”老张说,因种植药用菌类投入不小,2006年,他还是没敢大面积种植,而是继续试种。试种中,不少菌类植株也曾遭遇停止生长、杂菌感染,一片片枯死。老张根据当地地质、气候条件一点点地摸索着。
“那几年,我把卖粮食换来的钱都扔进了实验棚里,但要想干成点啥哪能不坎坷呢。”说着,老张仰起头深深吐了一口气,一双几乎被皱纹掩盖的眼中充满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