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芦荟凭倔脾气 门外汉得大商机

   2024-03-11 互联网960
核心提示:王亮明雇用的工人正在大棚里采摘芦荟(图)  从8个大棚到几十个大棚,现有近50亩的芦荟种植基地  芦荟羹、芦荟汁、芦荟胶、

种芦荟凭倔脾气 门外汉得大商机

王亮明雇用的工人正在大棚里采摘芦荟(图)

  从8个大棚到几十个大棚,现有近50亩的芦荟种植基地

  芦荟羹、芦荟汁、芦荟胶、芦荟面膜……说到芦荟,大家一定不陌生。随着市民对养生的重视,有着多种用途的芦荟俨然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看到这样的商机,温岭农民王亮明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台州种植芦荟,会有市场吗?

  2002年,王亮明在温岭种起了芦荟。转眼11年过去了,现在的王亮明俨然成为了一名芦荟种植大户。

  在浙江省温岭瑞欣芦荟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车一车的新鲜芦荟被装车运出。“现在每天的订购量至少有500公斤,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500公斤,六七个工人一起采摘都来不及。”王亮明说起芦荟畅销时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发展中有很多难题,全靠一股倔脾气,才挺了过来。”回忆过去,45岁的王亮明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看到商机,门外汉搞起芦荟种植

  在种植芦荟前,王亮明做过很多生意,开过装潢店、童装店、水果批发店,也搞过米面和绿豆面的批发,可是都没有成功。“那个时候,挺沮丧的,做什么都赚不到钱。”王亮明说。

  1998年,王亮明在海南做生意。有一次,他偶然在市场上看到了芦荟,发现买的人还不少,这让他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但王亮明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先做了一些调查。随后,他发现温岭并没有人大量种植芦荟。

  “我觉得可以试试看,于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在2002年回到温岭尝试性地开设了8个大棚进行种植。”王亮明说,为了能专心搞芦荟种植,他结束了原来的生意,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了进去。

  而这样的冒险行动,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当时我是不支持他搞芦荟种植的,我们不了解这个行业,什么东西都要从头学,我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状况。”王亮明的妻子赵小妹告诉记者。

  2004年,因为没有经验再加上台风,8个大棚的芦荟病的病,淹的淹,亏损得相当严重。而那个时候,芦荟才一两块钱一公斤,一天也就卖个10-15公斤,所以王亮明的芦荟种植生意基本上每天都在赔钱。

  当时,赵小妹气得要拔掉所有芦荟苗,而王亮明却犟上了,非要把芦荟种植好,就算借钱也要种下去。“为这事,我们当时吵了不知多少次架。”赵小妹说。

  拗不过王亮明,赵小妹开始与丈夫一起总结失败的经验,主动去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积极找专家到大棚里进行专业指导。遇到种植上的麻烦,两人就一个一个地去问,去解决。经过一年努力,大棚里的芦荟终于出现了好转,开始“噌噌噌”地往上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