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里是靠‘酒’增收,致富离不开酒厂。”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黄木坪村支书王先权解释道,村里从2003年起就开始动员村民们减少传统的玉米种植面积,加大面积种植有机高粱和有机小麦,这几年生产出来的粮食全都以订单种植的方式卖给了酒厂,在一“减”一“增”中,不但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还保住了农民的稳定收入。
从习水县城驱车出城东行十几分钟后,路旁大片的高粱地随风自然摆动。顺着一条乡村硬化路蜿蜒前行,道路两旁果实满满的高粱长势喜人。王先权介绍说,黄木坪村是镇上的大村,760多户人家基本以农业为主,住得比较分散。记者看到,沿着山脊缓坡,一些两三层的小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大片的高粱地中间。
今年59岁的黄木坪村村民罗江模住在村头一幢三层小楼里,小楼是2008年修建的,看上去很新。走进客厅,冰箱、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推开罗江模家二楼的门,窗台外一块块绿油油的高粱地沿着山的走向分布,部分高粱顶端已经变红,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显眼。
“以前家里的13亩地都种苞谷,就算天气好丰收了,但价格不好,能赚到的也不多。”罗光模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每斤0.6元左右的价格来算,就算丰收一年到头也就6000多元收入。自从2003年带头试种高粱后,一年收入最高时可达到2.5万元。“高粱收割后,地里还可以种小麦、绿肥、油菜和蔬菜,小麦卖给酒厂,绿肥用来肥土,油菜和蔬菜部分拿来卖,部分自己吃。”
在黄木坪村,几乎每家都和罗江模家一样种上了高粱。王先权介绍,目前全村共种植有机高粱2200亩。2003年以后,黄木坪村成为贵州茅台集团的有机高粱种植示范基地,每年都要以“订单种植”的方式提供有机高粱,去年入仓的高粱更达到了480吨,村里的人均收入从2003年以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了3800元左右,增长近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