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百倍 市场化品牌战略的经济考量

   2023-12-16 互联网1500


  尴尬的“大厨房”

  站在战略高度考量中国的品牌,现状堪忧。

  尽管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尽管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尽管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可在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仅排名第44位。规模与能级的巨大悬殊,自主品牌匮乏难辞其责。

  例证比比皆是:我国是世界第一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为来料加工,30%左右为复样加工;我国拥有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不小的汽车生产能力,国产洋品牌轿车却占据着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格,长期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随着原材料、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东南亚、中欧、南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将被削弱,制造业势必急剧萎缩。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难怪有经济学家讽喻:身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就像一个“大厨房”,捧出去的是精华,留下来的,除了满屋蒜皮,就是一地鸡毛。

  消逝的“凤凰”

  在自主品牌的培育道路上,上海曾经辉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注册的商标总数占到全国注册商标总数的80%,拥有一批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品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凤凰、海鸥等一批消费品类品牌。八十年代之后,上海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上菱、金星等一批家电品牌。

  世纪之交,上海制造却逐渐地乏“牌”可陈了。1992年后,上海制造进入重化工业占主导的后工业时代,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海品牌从人们耳濡目染的轻纺等传统消费品,向高新技术、装备工业、零售业延伸,如上海电气、振华港机、大众出租等企业品牌,以及类似新天地这样的服务品牌等。以更广的视野看,在陆家嘴、外高桥、上海化工区等一个个区域品牌崛起的同时,上海城市品牌价值迅速提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