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2023-09-13 互联网2310
核心提示:普智经盛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该文章发表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冬天来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从洗劫华尔街开始,正在演

 

普智经盛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该文章发表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

 

冬天来了

“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从洗劫华尔街开始,正在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境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金融危机,首先会带来心理冲击。这场危机必然会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中国持有的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会缩水、海外投资者也可能大量抛售中国资产回母国自救,从而对中国资本市场施以向下压力。但更主要的,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现在美国金融一倒,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中国随之受影响。

 

您准备好了吗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看好企业文化,忽视了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这些年来,我们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很多企业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一昧的追求企业的发展、利润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而当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部分企业因此经营问题、资金链绷紧、断裂,采取调薪、强制性放假、压缩员工福利开销甚至于裁员的举措,导致企业与员工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加大。在这促进企业发展或是拖垮企业的生死交叉口,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对危机时刻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反思。

如何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如何坚定发展信心应对挑战,如何变革创新发展模式,如何摆脱困局,化“危”为“机”,企业文化在这里面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危机下的企业文化管理

危机管理下的企业文化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建设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共度难关、战胜危机的和谐文化氛围。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启动企业要从人开始,启动人要从启动精神开始”,“理念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从许多战胜危机、充满勃勃生机的成功企业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及在危机下采取的文化措施是决定了企业文化是战胜危机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凸显它的地位、充分体现它的价值。这场无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也正是考验企业文化功力深厚与否的试金石。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举,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文化要起到更大的润滑作用,减少摩擦、消除矛盾。因此我们提出了企业文化危机管理模式五环模型:

 

统一思想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举。企业在困难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举措,比如说裁员、降低成本费用、压缩投资、减薪或强制性放假等,这些都是为了大利放弃放弃小利、为了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利益。但是,由于角度、立场的不一致,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欣然接受企业的这些做法,可能会引起员工的一些思想波动或人员变动等,甚至会出现罢工、上访、起诉等不和谐情况出现。

变革先变心,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危机下企业应该做好统一员工思想的的工作,让员工从企业大局出发,把企业的长期利益放在首位。在大的外部危机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必须凝聚力量、迎难而上。应对困难和挑战,关键是上下同心,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做到这一点,统一思想是一个大前提。在联想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重要关头,柳传志宣布复出,以近65岁的年纪,再次执掌联想集团。据说复出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联想的高级干部会议重提著名的联想管理三要素,重新把“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放在首要位置,统一大家思想,在金融危机下的联想只能成功 没有失败的余地。

 

远景领导

在危机之下,员工个个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这时候我们就更应该重塑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信心,树立一个美好的远景,心怀希望、团结在一起为这个美好的远景持续努力。而在这种情势下要想将这些员工凝聚在一起,单单依靠企业的制度是不够的,单单依靠各层管理者的自身得领导能力也是不够的,必要要企业愿景为所有员工提供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个性不同的员工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只有实施愿景领导才能将打破金融危机下利益导向所造成的差异,将员工重新整合在企业共同的目标之上。

当企业的远景被该企业的员工认同后,他就会形成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远景领导的凝聚作用。通过这种凝聚作用,员工就会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的强烈归宿感,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形成一股凝聚企业活力的源泉。

 

同甘共苦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此时最需要的,一是大家“同舟共济”,二是上下“同甘共苦”,三是一致“同仇敌忾”。目前“共苦“的核心,就是大家要坚韧,要忍耐,要协力奋进、共克时艰;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除了员工不增薪自己也不增薪乃至主动减自己的高薪外,还更要率先垂范,尽量少耗会议费、公款接待费和用车费等,以便把这些钱投到更为急需的生产和民生上。

金融危机下的“同仇敌忾”,在企业层面可以通过帮助员工再就业、创业的措施以拓宽员工的职业生涯,企业配套设施业务承包可以首先考虑公司的有能力的被裁员工。像华为的饭堂承包就会首先考虑被裁的员工,切实的从员工角度出发,尽最大可能的为被裁员工争取福利;另外,在员工层面可以开展“我为公司渡难关”合理化建议活动,为公司的经营发展现状出谋划策、进行创新提案,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更好的理解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树立上下同欲的文化氛围。

当然,“苦”是方法,“甜”是目的;“苦”是过程,“甜”是结果。“同甘共苦”的目标,说到底是要带领员工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共谋发展。刘基在《诚意伯文集》中说:“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甚为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信心,同甘共苦齐奋斗,同仇敌忾谋发展。

 

激励管理

在企业物质文化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的金融危机下,应该更好的发挥企业文化精神文化的激励作用。在金融危机影响会越来越明显的此时此刻更应该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成员的对度过危机时刻所做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同事的赞扬与鼓励,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并因而自觉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非常宝贵的责任感,员工就会为企业的发展敢于拚搏,勇于献身,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另外,企业在这种时刻也可以发挥社会责任感及对员工的关爱精神,对于被裁员工可以采取帮助就业、创业、提供就业培训等措施。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举措,例如有的企业会在企业经营情况得到好转、需要再招聘人员的时候把之前由于企业经营困难暂时离开企业的人员重新聘请回来。种种的措施,都能对员工起到强有效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增强员工协助企业度过难关的决心。

在危机时刻的企业文化激励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人産生归宿感、自尊感、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精神力量。正是由於它迎合了人的需要、人的本质,因此,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文化激励作用发挥效果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企业的文化氛围。

 

文化共识

同甘共苦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目标,是企业文化的要义。同甘是共同发展,共苦是面对难关,要想真正的实现同甘共苦,就要在金融危机下形成企业的文化共识,让整个企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摒除杂念,齐心协力帮助企业走过严寒的冬季。

企业也可以采取很多措施达成金融危机下的文化共识:开展“文化共识营”培训,让员工针对金融危机的企业发展走向及发展重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企业也应该明确的告知员工企业近期的发展目标及战略重点,让员工对企业情况了如指掌,消除不必要的猜想,动摇员工的思想。有的企业还会举行“什么叫义务加班?”的员工讨论会,通过讨论而非强制的形式让员工更多的接受以多做支持的形式帮助企业走过暂时的难关,把长远利益放在最前面,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企业,也等于是帮助自己。企业也要尽可能对内公开企业的业务,让员工对企业现在的困难有多了解及把握,避免员工一味的抱怨。

 

当然,危机下的企业文化管理举措还有很多,由于字数关系在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赘述,只列取几点以供企业、员工参考。

正如温总理所说:“严冬终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只有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坚持相信企业的远景、与企业同甘共苦,在配合企业的激励管理措施及文化共识的氛围形成,才能尽快走出困局,并进一步加深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的理解,变“冬眠”为“冬炼”,随着寒冬的过去我们的企业将更加强壮,走过严冬,就是春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