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销售人才的难点,在于无法通过外在的、显而易见的条件判断一个人的销售能力。感性的选拔使一个销售经理容易被外在条件吸引,追求心目中的销售奇才,从而掉进选才路上的美丽误区!只具备绚丽多姿的外在条件的个人,很可能就是你的销售队伍中的伪明星。
销售明星的价值自然是难以估量。不过,当一个销售经理带领团队往上冲的时候,回首一望,却发现拖累业绩的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外在条件很好、当初被寄与了厚望的人。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是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第一种:帅哥靓妹
美色赏心悦目,但是美色无法拯救业绩。
人们愿意买长相好的人推销的产品?
未必。
要验证这一点非常容易。很多公司会把自己的销售明星的相片公布在企业的出版物上,或是企业内部人流量大的场合,例如进口处等。我仔细看过很多企业的销售明星榜。上榜的人员中难得有称得上漂亮的人。至多以比较宽松的标准衡量,有一些长相可以的人。
美色可以卖钱,并不等于有美色的人卖得出东西。联想在创业初期有一个故事。在一次计算机展销会上,其它公司的展台都用帅哥美女装点。联想派出的却是年近半百的中年妇女,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但是现场的来宾更喜欢听这个"矮小的农村老大妈"讲话。展销会结束后,还有一群人围住不肯走。而联想的成交额远远高出它的竞争对手。其实对车展上香车美女的配合,不少观众也未必领情。他们有这样的抱怨:"看了半天,该看的没顾上看,不该看的灌个肚圆".
与许多销售经理交谈时,常请他们回顾一下,他们手下的销售明星有几个是长得漂亮的。一番抓耳挠腮后,经理们承认,销售明星基本上是相貌不出众者。这与演艺明星完全是两回事。
美人销售的成功故事不多见,失败的例子却不少。人长得好,脾气也大,自我中心的意识特别强烈。几句话就把用户气昏的情况随处可见。
美色赏心悦目,但是美色无法拯救业绩。在选拔销售人员时,还是要有一些唐三藏坐怀不乱的功夫。
第二种:高学历、高教育程度的销售人员
对销售工作而言,正规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在于它对必须的个人能力有抑制乃至磨灭的作用。正规教育强调理性、逻辑、守规矩。书读多了,面子问题更要紧了。这些都是销售工作不欢迎的。
第二种误区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对读书人的崇拜有关系。不管一个人的官衔有多大,名声有多显赫,财富有多丰厚,没有学问或是学历不高总是让人在内心中感到底气不足。学问大或者学历高在人们的心目中常常可以和本事大划等号的。由于这种崇拜,不论做任何事(包括销售工作),人们在寻找能人时,总会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受正规教育比较多,学历比较高的人。
一家著名企业在检讨自己的销售队伍存在的问题时,把平均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销售人员比重太小,整个队伍的素质水平不高,亟待改进。改进的具体措施就是加大招募本科以上学历的销售人员。
在追求高学历、高教育程度的销售队伍时,另一个经常提出的理由是要赶上客户的进步。普遍的观点是在市场压力的驱动下,在新消费主义的引导下,客户的知识水平、消费水准、欣赏品位都有很大的提高。曾经创造辉煌的粗放式销售方法,生命力在不断消褪。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学识修养,才能与用户在同一高度上交流,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才能产生成功的销售。那么如何具备高的学识修养呢?答案自然是:要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最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或MBA等。
尽管人们对正规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而且充满信心,现实中大量的事例却表明,就销售工作而言,接受正规教育多并不一定是优势。在很多情况下,学历高反而成为障碍。有一家著名企业,为了证明正规教育对提高销售业绩有帮助,专门组织了由高学历人员组成的销售团队,并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可是一年下来,几十个人的团队只有一两个人能坚持下来。即使在以拥有大量本科生研究生而自豪的高科技企业中,人们也认识到,尖子学生往往不是好的销售人员。对另一个企业的销售队伍的分析数据表明,高学历的销售人员的淘汰率明显高于低学历人员。尽管从其它方面考查,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
正规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在于它对销售工作所必须的个人能力有抑制乃至磨灭的作用。正规教育强调理性、逻辑、守规矩。正规教育在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个人的行为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说白了也就是面子问题更要紧了。这些都是销售工作不欢迎的。销售工作特别需要"野路子".轨轨矩矩是没法做销售的。
第三种:有关系、有资源的销售人员
关系有用但是有限。"关系决定论"导致两方面的消极影响:忽视管理其它决定销售能力的因素和对关系的期望超出了这个因素本身的能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使销售队伍的管理带上相当浓厚的赌博色彩。
"没有关系做不成生意",这是在中国的商界引用频率很高的大众语录。而且这个观点也逐渐被在中国发展的国外企业所接受。离开关系仍然能做成生意的说法,很少能获得共鸣。
如果注意人们在谈论一些成功的销售故事时的对话,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类的说法:"她爸爸是部长","这公司的财务总监是他哥们", "他舅舅现在就是管这一摊的"……在中国,可以说对任何一个商业上成功的案例,不论大小,人们总是要情不自禁地设法找出成功者具有特殊背景的论据。
不可否认,关系的确对销售有正面的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之所以成为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关系的过度崇拜,忽视了其它对销售业绩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在与多种行业的大量销售人员的调查访谈中,在涉及自己的销售经历时,绝大多数人都不认为关系很重要。即便在销售中用到关系,大多数场合只是起到一个搭桥的作用。也就是能与目标客户搭上话。而这类关系通常要拐好几道弯。很难算做过硬的关系。搭上话后,生意能不能做成,完全取决与销售人员的个人行为,别人很难帮上忙。对这些销售人员的分析结果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超级销售明星,他们在刚刚踏入销售职业的时候,社会关系往往非常弱。
通过对多个企业的销售队伍的人员组成分析表明,那些具有特殊社会关系的销售人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除了靠自己的关系带来的固定销售外,基本上不做别的事情。另一种则是其它优秀销售人员为了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作为照顾就业引入的,实际上也不做具体的销售工作。所以这些具有过硬社会背景的人,实际上不能称作销售人员。准确地说,他们应该是优秀销售人员运用的资源。反映了优秀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果没有优秀销售人员的努力,这些资源难以发挥作用。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对那些具有优秀潜质的销售人员,良好的社会关系还会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容易让人不求上进,小胜则止,使个人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关系决定论还有一种比较斯文的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开始拥有的多,最后得到的也多。初始阶段的资源占有量可以决定最后业绩的水平。在工作场合的表现就是大家在开始的时候拼命争夺资源。对这个看法的真实性可以通过一项研究的结果来说明。
一家财富500强企业,由于大批销售人员进入退休阶段。公司需要新引进销售人员接管老人手中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新进人员接手的现有客户数比较多,有些人就比较少。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新进人员的实际销售业绩分析时,发现他们起步时拥有的客户资源与销售业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开始得到客户多的业绩未必好,初始客户资源少的有很多业绩不错。
所以说对销售工作而言,一开始拥有的关系或客户资源的数量与最后的销售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优秀销售人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他们手里,资源是动态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他们不会只是吃老本等死。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社会关系可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朋友满天下的局面。这是起步时的关系占有量与开发关系能力之间的区别。
如果总结的话,就是一句话:关系有用但是有限。还是应该把足够的精力放在其它能够促进销售业绩的因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