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迷失
2004岁末,联想凭借收购IBMPC而一下子具备了跻身世界500强的机会。无疑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手笔。正如柳传志所言,不收购IBMPC,真不知道联想还能怎么求得发展。
起初,1984年初冬柳传志登门找到倪光南,他们共同编织了一个联想的汉字系统与软件之梦。那段时间联想也曾经激情澎湃,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联想式汉卡、6型卡、联想OFFICE之梦、联想程控交换机等一系列美好的梦想,逐渐进入实施。可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那场大裂变,却使两个造梦的人分道扬镳,联想无奈踏上了“贸工技”的路子,越来越沦落为一个销售公司了。这个后来自称靠“贸工技”起家的公司,多的是在中国市场上营销沉积下来的经验和思维定式,一些表面化的口号与一系列事件的运作左右了他们的企业思维和方式。
联想的思维很有代表性。2004年底林毅夫还在一个会议上讲,中国公司搞不起研发,建设不了国际品牌,只能发挥比较优势,做好最基本的加工制造。按照著名的施振荣“微笑曲线”,在信息产业中技术研发和品牌行销的附加值最高,制造的附加值最低。中国搞不起技术研发,在品牌营销中又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所以我们只能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安坐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底端进行制造就行了。这种理论的要害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缓慢发展的渐进过程,而排除任何突破性的机会与可能。按着这一理论,韩国的三星与中国的华为没有必要在美国市场上创立品牌。而实际上正是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的突破性发展,给后进企业创造了机会,在这样的时候,所有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条件,而且后进公司可能更有力,因为公司还不大,还没有形成许多成功的条条框框罩住了人们的思维,他们还像饿狼一样在四面出击寻找生存的机会。也就是最近10年,三星品牌从弱到强,做到了126亿美元,连续几年成为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公司!
品牌是一种企业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