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中国道歉之旅的身影刚刚离去,惠普又一脚陷进了“质量门”,再把时间往前推,我们可以轻易地回忆起轰动一时的三聚氰胺“毒牛奶”丑闻、康师傅的“矿物质水”风波、肯德基卷入的“苏丹红”事件……
事实上,无论企业主观上多么小心经营,将来公司丑闻爆发的概率只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全球化资源配置过程中,外包合作越来越多,公司要想控制企业之外的行为,难免会百密一疏。丰田、惠普、肯德基都是因为供应商的问题,不得不承受终端消费者的指责。二是互联网的放大效应。正如浙江省工商局郑宇民所分析的,“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个体与企业之间对话的格局……处于弱势的个人通过互联网结成联盟之后,形成舆论,迫使那些想回避问题的公司做出回应。”
纵观诸多企业丑闻,企业大多是觉得非常棘手,拖延回避及至局面不可收拾的地步。事实上,对于公司丑闻,消极拖延无济于事,只会让事态更糟糕,企业高层必须要冷静面对。另一方面,公司丑闻也并不非常可怕,一定会让公司遭受灭顶之灾。根据丑闻起因的不同,比如是出于意外失误、玩忽职守,还是有意为之,企业的实际责任也轻重有别。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4月号中,西北大学和维克森林大学的两位营销学教授在10年的丑闻管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步骤的框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恰当及时地应对丑闻事件。
企业要做的第一步是要评估事件。一个负面事件在受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便是丑闻。但并非所有负面事件都会变成丑闻。如果一个事件不足以煽动公众情绪,不触及企业品牌的核心,对于声誉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企业直接对事件进行处理即可,无需大张旗鼓地回应。比如,在2007年,西门子公司全球总部爆出“贿赂门”事件,公司涉嫌在商业交易中行贿,中国区也卷入了其中。但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多大公愤,可能是人们对这类利益交易见多不怪之故。在西门子中国开除了相关的20名员工之后,国内舆论趋于平静。该年底,西门子仍获得了由北大案例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调研选出的 “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奖项。
更有意思的是,当丑闻从一家企业波及另一家企业时,公众对最早曝光的那家企业反而变得宽容了。想想三聚氰胺“毒牛奶”行业丑闻吧,最早曝光的三鹿集团轰然倒塌,自然不值一提。人们对蒙牛的口诛笔伐反而愈演愈烈,对于蒙牛品牌的伤害程度也是远远超出了管理层的意料之外,以至于牛根生发出了向企业家朋友求援的“万言书”。
如果经过评估后,管理层认为丑闻会影响公司,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坦然承认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及时承认问题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不要仓促谈论具体细节,而是留待公司对事件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后再做解释。在惠普DV2000、V3000两款笔记本电脑集中出现质量问题之后,惠普公司客户体验管理专员袁明在接受采访时,把故障原因归咎于中国学生宿舍的蟑螂太恐怖,自然引起轩然大波。
应对丑闻的后两个重要步骤是制定战略对策和具体落实。如果指控被证明有误,公司就应当予以有力反驳。如果企业无意间卷入丑闻,诚心道歉一下可能就够了。如果企业是因为玩忽职守而犯错,那么它得做出必要的经济赔偿才能息事宁人。而如果卷入丑闻的企业被发现是明知故犯,公众可能会要求严惩作奸犯科者。(参见《应对丑闻四步走》)。
现在想想,企业的经营风险真的比以前大多了,下一个企业丑闻会在哪里爆发?是不是每一个高管的案头上都要放一篇《应对丑闻四步走》呢?
延伸阅读:应对丑闻四步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