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的那些传奇之童年

   2023-11-15 互联网1870
核心提示:  黄光裕母亲曾婵贞的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从事布料和食品生意,生意做得非常大,而曾婵贞也经常向黄光裕兄弟讲述祖上做

  黄光裕母亲曾婵贞的祖上曾经是泰国有名的侨商,从事布料和食品生意,生意做得非常大,而曾婵贞也经常向黄光裕兄弟讲述祖上做生意的经历。

  “俊钦、俊烈,你太公在泰国做生意,卖的那些布料啊、糖啊、鱼啊、豆啊什么的,在泰国可出名了,赚的钱数都数不清哩。”

  “阿妈,卖糖卖鱼能赚到那么多钱吗?”

  “当然能啊,只要生意做大了,再小的东西都能赚到大钱!”

  “怎样才算大啊?”

  “大到啊,别人家要做这行生意,都要挂你太公的招牌,因为太公的招牌实在是太出名了,都要买太公的东西才放心。”

  “哦,那将来我也要到泰国去做生意,做跟太公一样大的,不不不,比太公的还要大!”

  “哈哈,你们两个,先帮你爸爸把村里的豆腐档做好,将来再做大生意!”

  如同他母亲说的,当时能给他们实践机会的就是父亲那小小的豆腐档了,有一段时间,这甚至是全家的经济来源。

  虽然祖上在泰国很有钱(潮汕地区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海外有钱的亲戚),但到黄光裕这一代的时候,太公的财富只是一种传说,现实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在那个“文革”的大环境下,虽然说没有富人,但在穷人里面,他们算是最穷的一家了。一家六口人就蜗居在一个不到14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而且房间的隔壁就是猪圈。可想而知,黄光裕四兄妹是听着猪叫和闻着猪的味道长大的。虽然这种环境在现在很难想象,但在那时的农村确是很常见的,人畜共居再正常不过了。人在没能吃饱饭的情况下,是不会去关注居住环境的。

  后来,豆腐档开不了了,黄昌义就出门在外做小生意,经常是一个多月才回来一次,收入非常微薄,家里则全靠曾婵贞辛苦维持,要养活一家六口,“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兄妹四人分外体恤劳累的父母亲,每当大人不在家时,哥哥就负责喂猪,弟弟负责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大人回到家时,家里的事情已经被打理得很好。

  孩子们从小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有时看到门口有人来卖水果等好吃的东西,他们从来都不向母亲说要买。每当春节,大人们给的压岁钱,他们都不用掉,等年过完了,几个孩子又都把钱全还给母亲。为了分担家里沉重的负担,黄光裕经常跟着哥哥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收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卖,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个几块钱,那赚钱的快感,足以让他们高兴好一段时间了。

  由于黄光裕的父亲并不是凤壶村人,因此黄光裕兄妹小时候有时会遭到当地孩子的欺负。但是曾婵贞经常教育他们,即使别人欺负到自己,自己也不要反过来去欺负别人,而是要自己争气,不在外面惹祸,对人要有礼貌,兄弟姐妹要团结。值得天下父母学习的是,曾婵贞从来不打孩子,教育都是口头的。

  艰辛的童年造就了兄妹几个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母亲良好的教育下,兄妹几个确实是“非常团结”,这在将来的生意场上能体现得出来。

  曾婵贞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黄光裕兄妹出生后都按母亲的意愿受了洗。黄光裕和他的哥哥黄俊钦都出生在“文革”中,在破“四旧”的高压环境里,按理说宗教是不能存在的。所以这种仪式,只能偷偷的进行,那是他们一家子当时的唯一信仰了——人总是需要点信仰的,特别是在贫穷的时候。

  不可否认,一个人能不能发财,读书有没有才华,品德是否高尚,跟家族的基因和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黄光裕兄弟的生意头脑就是来自祖上的基因和母亲良好的教育。

  世上的人,一直在追寻黄光裕成功的原因,但听着母亲的教导和猪叫声长大的黄光裕,有着一种让人看透人生的感觉——原来他的财富基因,早就在那种环境下种下了。

  1984年,黄光裕15岁了,正在读初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这个处于广东沿海的凤壶村。

  正是农忙季节。田野里,金黄的稻谷被收割后,露出了大地的疤痕。大人们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小孩们也都加入了劳动大军,但他们更多的是把劳动变成了一种游戏。

  田梗上走来一对兄妹。男孩大约十五、六岁,女孩大约十二、三岁,他们一边互相嬉笑着,一边用一个大竹筐把晒好的谷子抬往自家院里。显然,女孩显得比较吃力,男孩故意把竹筐往自己边上移了点。

  突然之间,他们好像吵了起来——小孩子之间是很容易为了一件小事而斗气的。前面的女孩子把脖子一扭,瞪着眼睛,鼓起腮帮,翘起嘴唇就停住了脚步——如果是情侣之间,这个动作是很招男朋友喜爱的。

  但她面对的不是自己未来的男朋友,而是同样有小孩子脾气的哥哥。无论哥哥在后面怎样使劲推,她也不肯再动弹半步。男孩一时火起,丢下竹筐就上前给了那女孩一巴掌。这下坏事了,女孩的鼻血跟眼泪一样,汩汩地流了出来。男孩吓得手慌脚乱,一边忙着止血,一边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女孩——千万别回家告诉爸妈……

  这个男孩叫黄光裕,17年之后成为鹏润集团董事长,拥有上百亿元身家。这个女孩叫黄秀虹,黄光裕的妹妹,14年后任北京国美电器总经理和国美电器采购部总经理。每当家族聚会,兄妹俩总爱回想起当年的这件事情来——其实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原来连相互对骂的情况都未曾发生过,这次是哥哥唯一一次向妹妹发了潮汕男人那特有的大男人脾气。

  黄光裕兄弟的成功,都藏着家里人无私而默默的支持。对于黄光裕和黄秀虹来说,国美电器就像兄妹俩曾经抬过的竹筐一样,哥哥的成就,都有妹妹在扶持着,一前一后地往前走……

  黄光裕一家六口人,在那时候生活得非常艰难。村里可耕地很少,分到每个人头上不过几分地,一家人的田地加在一块也就二亩左右。家里兄妹年纪都小,没有什么劳动力,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是困苦。全家主要的收入,就是靠父母亲到外面做一些小买卖,赚取每月十几块钱的微薄收入。在黄光裕的印象当中,家里头常常是三天两头出现断粮或者没有钱的情况。

  黄光裕的大哥黄俊钦是个比较内向、文静的人,不爱惹事;黄光裕则淘气、捣蛋得多,是当地的“孩子王”,从小就比较会领导别人,一帮孩子出去玩经常是他带头。但黄光裕一般不会主动去惹事生非,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家人头上来,就会跟人家去拼命。

  在黄秀虹四、五岁大的时候,有次黄光裕带她到村口的沙土堆上玩。一堆男孩正在那里玩耍打赌,其中有一个男孩老是输,他恼羞成怒,于是指着黄秀虹说:“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臭女人在这里,害得我特别晦气!”

  还不到十岁的黄光裕火冒三丈:“TMD,你说什么!我妹妹在这里,关你屌事!”

  话还没说完,黄光裕已经跟他打了起来。那个男孩自知不是这个“孩子王”的对手,只得掉头往家里跑,黄光裕紧追不舍。读者认为黄光裕会追他到哪里才肯罢休?呵呵,追到他家的床底下……

  在妹妹黄秀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其它的同学都提前十天到学校报了名交了学费,并把新书都领了回来,就剩黄秀虹仍迟迟没去报到。黄秀虹那时候年龄还小,还不知道家里穷得连几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有一天她在村里碰到一个同班同学,问她:“领到课本了吗?”

  黄秀虹实话实说:“我妈现在没钱,过几天再去交……”

  回家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便把黄秀虹狠狠地教育了一番:“我肯定会让你去读书,会让你把课本领回家的,家里虽然穷,但你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来,否则别人会很看不起你的。以后你一定要记住,自己没钱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也不能告诉别人!”

  就是母亲的这种“藏富隐穷”教育,让黄光裕在北京发了大财,登上了首富之位,大多数村里人还不知道这个曾经的“孩子王”,居然发了大财。

  黄光裕的童年即将写完,在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童年的黄光裕给他未来的财富之路留下了什么阴影。

  首先很多人会注意到的一点是,黄光裕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去了。据深入了解黄光裕的财经记者吴阿仑透露,黄光裕读到初二就出来跟哥哥跑内蒙古了。那时候的初二,应该是英语才学到who are you?的阶段,牛顿的力学定律和门捷列夫的周期表还没学完,黄光裕就选择了离开学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了。

  究竟是黄光裕家中贫困交不起学费还是黄光裕本人不想读呢?本人推测,应该两个因素皆有。据黄光裕当时的老师回忆,黄光裕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人还非常聪明,因此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选择不读书不大可能。对于黄光裕的父母来说,都是重视教育的人,只要黄光裕想读书,父母无论如何也会供他读书的,因此父母不让黄光裕继续读书的情况也不大可能。比较可能的情况是,负有责任感的黄光裕,深知家中供姐妹四个读书非常不易,而自己也有意跟随哥哥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大多数潮汕人的理想是——在外发大财然后风光回家乡,很少人想成为知识分子或者当大官,因为这似乎并无多大“钱途”,黄光裕的想法也跟他们一样。

  虽然后来黄光裕在国美小有成就的时候辅修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专科学位,但这种学位大多是象征性的,并无多少含金量。因此黄光裕留给外界的依然只是一个中学未毕业的形象,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中国首富的高度,只是从一个侧面影响了他继续成为中国首富的时间长度。

  一个才初中毕业的人物,成为了中国的首富,似乎印证了“读书无用论”。很多人会将他跟大学辍学并成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相比较,因此“读书无用论”在这个社会上,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教育体制失败的社会上大行其道……

  读书需要智慧,而有些智慧超群,尤其是商业智慧超群的人,似乎并不需要大学来证明他有这个智慧,他们的智慧需要用财富来证明。

  黄光裕在回答究竟要不要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显得非常智慧,他说:“我的成功是努力加运气的结果,如果我读书了,国美的成就可能会更大。”是的,如果他读书了,国美的成就可能会更大,他或许也不会踏上“黑色资本”的这条道路,他继续称王中国首富的时间或许更久。但另一个问题是,等到他读完了大学再出来创业,或许就没有现在的国美了,因为那时,张近东的苏宁电器、陈晓的永乐电器、张大中的大中电器已经初具规模了,竞争激烈的家电连锁行业根本不会给迟迟才来创业的黄光裕任何机会。

  或许这就是造化弄人,上帝选择了你,同样他也会选择另一群人看着你。

  其次,我们在黄光裕从小就参赌并为妹妹出气的那一节,可以隐约知道,赌博在黄光裕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一赌就赌到底。《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曾经把黄光裕的人生比喻成四次豪赌,前两次豪赌家电连锁和借壳上市,使他成为中国首富,后两次豪赌A股市场和官商勾结,让他成为“中国首囚”。

  黄光裕不仅喜欢赌人生,同样喜欢赌钱。黄光裕经常往返于港澳,除了谈生意,大部分时间都留恋在赌场里。据传,黄光裕一次就在澳门赌场里输过上亿元,传得更邪乎的是,黄光裕前后输了近80亿元,几乎输掉了整个国美。但我觉得这里更多的是有香港媒体杜撰的成分,如果说一亿人民币黄光裕可以挪腾出现金的话,那么80亿是黄光裕打死也拿不出来的,黄光裕几百亿的身家都是以资本市场的市值来计算的,黄光裕不可能拿自己的股权来赌,就算他敢拿出来,跟他赌的人也不敢接受股权的赌约,因为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和透明公开问题,毕竟资本市场有资本市场的规矩,赌场有赌场的规矩,不是乱来的。但是黄光裕喜欢豪赌且输钱数额巨大,确是事实。

  另外,黄光裕赌钱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拉拢高级官员。其与香港赌王连超的熟稔让他在输掉不少金钱的同时也拉拢了不少内地的高级官员,这些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会逐渐提到。好赌的黄光裕,在以赌洗钱,以赌贿官的金钱游戏中,不知不觉得为自己埋下了入狱的定时炸弹。

  在财富面前,赌博的左边是天使,右边是魔鬼。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黄光裕童年艰苦的环境和家乡那种浓厚的经商氛围为他的首富之路埋下了种子,在通过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艰苦努力成为首富后,又放纵了自己,在这场财富的赌博游戏中,让自己赢得了财富失去了自由。

  他的身上有太多的迷,有太多可以猜测的事情。对于许多模糊的事情,我们试图还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而清晰的黄光裕,但可能我们无论怎样努力,也只是在这个人身上多加了一层迷雾,更加的让人扑朔迷离。本文涉及到的一些描述,并未经过本人亲自证实,也无法去证实,连最接近黄光裕的公安机关都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去调查,我们更是无法获知当中的消息,所以本文描述有失偏颇的地方还需各位明辨,同时为保证司法公正,本文所述事项,不作为任何司法参考。

  一切的真相,对于他来说,都可以是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