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粘性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为了解释经济市场中的非均衡性而提出的。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价格粘性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修补,同时为了反击以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均衡观点。
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自然率的存在,市场经济有趋向于自然率的自动调节功能,价格具有完全的收缩性,所以,政府的财政政策注定无效,而政府财政政策的投资多局限于非创造性投资,比如国防,严重缩减了投资的乘数效应,而私人投资被排挤也在所难免。从理性预期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中的个体都是理性的,能够预期到政府干预的后果,会采取规避态度,最终使政府干预的政策化为无形。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是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也即价格的变化具有和市场环境相一致的弹性,所以,最终的AS线是垂直于横轴的,意味着无论价格P如何变动,收入y始终唯一,这是以价格完全伸缩性为基础的最后均衡。然而,新凯恩斯主义针锋相对的提出了价格粘性的概念。就劳动力市场而言,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企业其他资本的投入组成了合约,而合约的形成不仅具有法律效应而且还具有时间性,比如美国大部分合约期限为三年,而西欧市场上流行的合约多是一年期。于是,劳动力的价格在一个有限的期限内事固定的,比如美国的合约三年期限中,劳力的工资可能固定不变,也可能由合约内容规定一个按生活价格上涨的比例,此时,价格不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很明显,这种不完全的伸缩性是由工资的合约期限决定的。
于是,新凯恩斯主义由此推断,AS线并不是直接垂直于横轴,应该还是向右上方倾斜,到了一个特殊的点之后,达到均衡,然后笔直向上,垂直于横轴。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政府政策的干预可以使IS曲线右移,在两线达到均衡之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
很明显,两者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指导理论取决于价格是具有伸缩性还是粘性,而价格的粘性又取决于劳力市场上的合约期限。当我们把罢工问题引入进来的时候,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柳暗花明。
自由选择和自由契约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劳动力的合约选择无疑也具有自由选择和自由契约的精神。劳力有选择雇主的自由,也有罢工的自由,罢工的自由是宪法赋予的人权。工人的罢工如果是出现在三年期满的情况下,是重新的自由选择,这没有问题。然而,问题是,如果工人在三年期限未满的情况下罢工,是否是算得上违背契约精神呢?在陈志武和薛兆丰谈工会与罢工的公开辩论中,这个问题被明朗的表现出来了。现代国家的法律都保障罢工权利,亦即,当企业雇人时,每份契约中都自然包含了工人的罢工权,这是与工人发生雇用交易时双方知道的。故罢工没违约。罢工跟暴力连在一起,那是对罢工的误解。陈志武(博客)语)。换句话说,劳力在举行罢工时并不涉及违背合约精神,因为罢工这一举措已经隐约包含在双方签订的契约当中,即企业了解并在法律的规范下保障劳力的这种罢工权。
这么说来,罢工的时间期限不是化为无形了?
如果罢工的时间期限化为了无形,从宏观上看也就意味着劳动力的价格可以摒弃时间的局限自由变动了,因为罢工的最重要的目标无疑是工资的提高,而工资的提高无非是通货的压力,生活价格的上涨。那么,价格就不是新凯恩斯主义者深信不疑的那样具有粘性了,价格不具有粘性则具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秉持的完全伸缩性了。AS曲线在不断的变动中到达均衡,即无论价格无论变动,都垂直于横轴,收入保持不变。如果,政府的干预政策无法改变收入,政策视之无效。
然而,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是,面对衰退的危机,几乎所有政府都出面干预。撇开政府作为经济人维护权益(包括权利、寻租以及威望等)不谈,从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能否找到解释呢?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工会制度和工会势力的强弱不同,联合工人罢工的成本高低也不一样。试想,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罢工,需要付诸多少人力,信息的沟通,罢工期间的生活以及罢工的机会成本哪一样不是在危机中都需要花费昂贵成本的?这种成本的产生,工会和劳力在罢工之前的理性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一样的举措,而这中举措无非两种,一曰罢工,争取更高的工资水平;一曰:委曲求全,接收当下工资水平。两种举措对这种宏观经济的影响大相庭径,一个使整个劳力价格具有了完全的伸缩性;另一个,粘住了工资根据市场动态变动的效果。
如果在罢工成本很低,罢工成功率很高的国家或地区实行政府积极的干预政策,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来说,未必是有效果的。无论是相机行事还是逆风向而为,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才会取到明显的效果的,否则浪费的资源在衰退时期无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的干预必须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