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论坛,我们和《财经》杂志多年合作伙伴,有叫必到。
前面几位大事非常通俗角度,我们这个角色没有办法通俗,冯先生说的,他把不做的都做了,转做别人不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专做别人不做的事,冯董事长不愿意用我们,用他喜欢的,用了,今天不会在这儿了。
中国的民营企业有很多风险,我暂时不谈。我们谈谈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有哪些风险,刚才冯主席做了很多当前形势的经济分析,我觉得很精辟,现在最关键的是咱们要突破主题,主题讲突破,传承不用担心,中国人传承水平全世界都知道,到现在一直在传承。
突破、创新,要找到一个国际上看得懂的方法、理论,让外国人听得明白的一些道理,进行合作。我们现在做了很多事都是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更不懂。这种情况下突破是重要的,究竟怎么个突破法,当然各种各样,前面很多大师,各个方面都谈了突破,都有各自观点。
我们说的突破,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市场上大家弥漫了一种,刚才冯主席也分析了,信心不足。那个时候国际上又出现了很多机会,很多的我们觉得势在必行的一些炒作,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很好的一种国际环境,利用我们中国现在人民币这么一个强大的势力,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我这次给大家提供信息,我们走出去,有什么问题,哪些风险。
走出去,首先要解决什么关键问题,资源最紧张。大家最近从新闻看了,中国的船长被日本人扣住,外交部发了八次声明,三个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助理,最后国务委员讲了半天,没用,不睬你,最后温家宝在联合国会见华侨的时候,最后一次愤怒。最有效的杀手锏,中国稀土不出口了,日本人怕了,这是杀手锏,资源,中国是全世界最多的稀土,邓小平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世界99%的稀土出口都是中国,占93%的稀土产量。我们需要资源铁矿石、煤炭、石油、金属,这些资源我们掌握多少,我们有没有发言权。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很多企业考虑的。
中国很多企业在国内做得很不错,可是一走出去就不行。为什么?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我们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我们要走向世界,做国际化的企业,而不是要做中国特色的企业,在做企业的问题上,不能讲中国特色,要讲国际化,讲通用的东西、标准的东西,才能跟人家合作。太过讲中国特色,大家看不懂,没有办法合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以资源作为主要出发点,这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第二,我们要考虑走出去有关键的设备、高新的技术和高端管理的人才,作为我们一个聚焦的目标,我们缺的就是这些。所以现在国际上老是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或者对中国惩罚,包括最近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对中国人民币法案,准备要惩罚中国,为什么会这样?温家宝说,我们在Iphone手机上,两百美元代价上,我们占了四百美元,我们没有技术、人才、高端设备保护自己的产业和开发。现在有钱了,有能力了,能不能出去,我们到海外销售。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有这个思路走向国际化。
第三,我们要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歧视性一些策略,凡是中国制造都来一个关税保护,将来我们很多产品不是中国制造,其他国家制造可不可以呢?这种尝试已经成功了,我们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到海外设厂,特别是汽车产业,包括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都是其他国家制造,欧美国家、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在那儿设立制造厂,组装,出口。这种方法很灵,我们很多钢铁企业也开始了,包括阿联酋设厂,鞍钢到美国设厂。这是策略,我们必须考虑用这种办法进入国际市场。
第四,我们走出去,扩大海外效应,毕竟老外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传统的东西,一说中国人,穿长衫,长辫子,我们要改变他,我们只有走出去,才能认识到中国企业国际化。
第五,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对于我们走出去非常有利,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人说将来1:4,一美元兑4人民币,我们空间很大,我们赶紧出去投资。
我们觉得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无论是从理念上、管理方法上、市场的准则上,包括人才的进步上,都达到了优势。但是也不说出去就出去了,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多瓶颈。
第一,中外企业之间有一个战略发展的明显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差异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只讲低成本,为了低成本可以什么都不惜代价,国外叫中国工厂血汗工厂,对于工人残酷剥削,不能容忍。富士康为什么跳楼13个,他们工人只有900块人民币工资,叫他们怎么活,在深圳,居然这个老板在中国到处耀武扬威,各地把他当成财神爷看待,对于中国老百姓剥削,世界不能容忍,没有办法。我们各地为了招商引资,为了扩大所谓的政绩,血汗工厂允许他长期办下去。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制止中国血汗工厂,凡是这些工厂出来产品一律抵制。这是我们的概念,只强调低成本。
真正符合国际规则东西,我们研究很少。国际上很多企业在做品牌研究、科研研究开发,花了很多代价,这导致我们走出去往往面临冲突,我们低廉的东西,把人家干掉,人家团结起来,反过来把你干掉,这种现象时常出现,我们好好坐下来敬心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按照国际规则来出牌,如果大家按照统一标准来做,说不定我们受到人家尊重。
浙江出口的东西几美分一个,经济上去了,带来资源破坏,品牌损失,中国概念伤害,永远都弥补不了。我们要考虑新的战略,学会用国际上大家看得懂语言来说话。
第二,我们出去,对企业价值判断,我们很多企业说合并、收购,对于对方企业价值评估很茫然,特别是大型国企丈着有钱走出去,人家越来越反感。德勤品牌是我们参与,不要用政府形势国企形势出面,国际上很反感,一说国企,马上漫天要价,一说政治做背景,又是重重关卡。案例很多,我们民营企业很多资金来源是政府,我们改头换面的方式成功了,18亿美金成功了。评估风险要评估到对方企业价值所在。特别是最近欧洲对于企业人员评估方法发生很大改变。法国、希腊、西班牙都开始了退休年龄向后沿,有的最高到67岁才退休,对于企业价值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很多企业不了解,花了很高的代价,把企业买下来,最后说对不起,这些员工必须要保证到65岁,才能退出。这是很大的价值评估,我们没有做好,出现了很多反差。
我们现在要考虑现实问题,一定对所收购、并购项目进行认真价值评估、材料调查,一定要找专业机构,比如说德勤这样的机构,帮你们做好公关。现在很多企业贪图便宜、走捷径,或者拍脑袋、领导意识等等解决了,最后后患无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远太平洋,收购了希腊港口码头,这个码头是胡锦涛去剪彩,很漂亮,这个码头连续两年不运作,天天罢工。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做好工会的工作和人员的问题。所有机构瘫痪了,希腊员工不会听咱们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运作,最后不得不付出加倍代价安抚他们。中国派劳工去,法律政治不允许。
第三,政治风险,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越来越采取这种歧视,或者说有点挑剔,鸡蛋里找骨头,所以这个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海外收购兼并,很多是政治因素占了很大方面,一听说中国,马上红色中国概念出来了,马上出来血汗工厂,或者什么,政治上理念,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改变它,当然我们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宣传的时候,中国对外宣传,现在一直停留在我们自己说自己,自说自话。中央电视台讲的,外国人听不懂,天天讲政治报道、领导借鉴,什么什么会议,外国人不需要听这些,人家需要听的是解决什么问题,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起到什么作用。我们信息联播就是领导读报告,看报告,领导会见,一大半完了。这是宣传问题,我们对外宣传很不够,我们中国有没有这么大实力,和国际媒体分一杯羹,没有,这是大问题。希望《财经》杂志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喉舌,在国际上发出声音。
第四,环境保护,在环保问题上,我们一直比较薄弱,特别是现在到了节能减排,特别是国际上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咱们只是表政治态,环保会议上我们表态很多,承诺很多,可是措施没有,所以现在面临这么一个状况,要出去收购人家,马上要解决人家环保问题,自己环保问题还没有解决,要解决人家环保问题,国外环保问题很挑剔,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准备,所以现在在外面开矿,我们现在收购了很多铁矿、很多煤矿、很多金矿,中国不少企业钱有了,环保问题卡住了,买是买下来了,不能运作,人家不批准,怎么办?我们没有创新、方法、具体方案,我们现在盲目到外面出去收购,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收购钢铁企业,80%为了找到矿,到处收购,没有考虑,收购了以后,怎么解决环保问题。这是很大障碍。
第五,法律风险,这个风险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当中比比皆是,咱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外面,对外国的法律研究远远不够,而且我们的企业有一个特点,不喜欢找老外来为你服务,什么事情都要找中国人,中国人好说话。中国企业走出去,喜欢到中餐馆去,吃饭要吃中国餐,找导游要是中国导游,最好是当地留学生,最好出去邻居周围工作同事也是华人,跳不出这个圈子。涉及到当地法律问题,找中国人有什么用,因为中国人也是外来者,要找到制定法律的人,才能懂得真正法律含义,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还是很薄弱。
中国一些企业走出去,我们经常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这些人,做律师也好,法律顾问也好,财务顾问也好,还是站在你的立场,还是用你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我们不会反过来用人家的对方的老外,为什么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用中国人,中国人心甘情愿为外国人服务,有没有外国人心甘情愿为中国企业服务。这个很薄弱。
第六,工会主席,工会力量非常强大,说罢工就罢工,现在法国罢工一塌糊涂,欧洲现在罢工如潮,为什么?很简单,为了延长年龄问题,因为退休以后拿到退休金比工作时候还多,中国能不能做到,如果有这种好事,愿不愿意罢工,还没有罢工就进去了。这些问题都说明我们国外了解很不够。
第七,就算是并购国外公司,怎么用好当地人才、资源,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带来结果,以破产告终。什么原因?当时收购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谁来管理企业,本来以为各50%,派一些管理层,这些管理层无根无底,到那儿起到什么作用,还要靠当地人,这个问题没有考虑。
企业的文化非常重要,企业文化如果达不到相同的概念,很容易发生冲突。大家看到很多成功不成功的案例,TCL收购汤姆森,年年亏损,很简单,就是企业文化发生了冲突。还有不成功的例子,今天不讲了。因为是演讲者其中之一。这些并购的后遗症会带来很多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八,持续的融资风险。要走出去,必须考虑融资能力,有什么资格、本事拿这笔钱,把对方拿下,同时在收购以后,怎么维持住,这个很重要。
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品牌,李书福一片空白,记者采访他,他说我是讨两个老婆,吉利汽车一个老婆,沃尔沃一个老婆,意思是两个老婆两种管理方法,大奶奶,二奶奶,说了半天,根本没有办法来做。最终并购以后,怎么样保持这个企业持续增长率,有很多值得关心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是包罗万象,但是至少可以告诉你,在并购以后的整合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们想从这几个方面看到我们现在有很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找到一个突破的途径,这才是中国企业能够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起点。
提问:
分别就国际市场定价权问题展开阐述?
金建:
国际定价权这个含义很广泛,不是简单地拥有资源就有定价权,涉及到企业本身在市场上的份额,它的产品本身的知名度、品牌,还涉及到企业本身的价值,特别是搞财务分析的人讲究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是否被人家认可和接受,这个定价权才有意义。中国稀土有定价权吗?没有,日本人定,日本人要求采购稀土,他说什么价就什么价,铁矿石,中国需求大国,占了世界需求50%以上,中国有定价权吗?没有,为什么?这涉及到这本身的企业市场份额、企业价值,还有就是买卖双方谈判的筹码基本。
我们国家定价权问题上始终比较落后?为什么?这是我们本身要检查的问题。
第一,我们作为买方市场有权力定价,可是我们自己散沙一团,铁矿石问题上,中国对外采购铁矿石,没有有一般家有权威性,以前武矿统一协调,外贸部统一进口、出口管理,现在放开以后,什么企业都可以进口。就河北省一个省就有157家钢铁企业,一个省就有157家,还有河南省,还有江苏、浙江、江西、河北一大堆,所以我们现在一共有将近两千多家企业,都去外面卖铁矿石,而且也不是直接去买生产铁矿石企业进行谈判,当时被盘剥都是中间商,这个贸易公司,那个贸易公司,有的是中国人自己骗中国人,中国人在外面搞公司,回过头把这个矿转一转,一转手,50%的利润到了。这是我们本身的管理问题,造成了我们没有定价权。
第二,企业价值品牌,不被人家认可,就算出口稀土,不认为有绝对权威,定价权涉及到的范围,我们可以好好研究,写一本书,何为定价权,谁来控制定价权,最后确定定价权怎么争夺,有很多要研究的问题,三言两句讲不完。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