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是发掘而非教育出来的

   2024-01-18 互联网1330
核心提示:  [摘 要]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国民教育的一种模式。创新教育是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

  [摘  要]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国民教育的一种模式。创新教育是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本文从创新、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概念与创新人才特质入手。阐明了创新教育的核心观点——创新人才是发掘而非教育出来的。

  [关键词] 创新;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一、创新

  创新(bring forth new ideas,创造新的;革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1].

  从哲学上讲,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国家或民族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人类发展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一刻不能没有技术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社会实践创新。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等。

  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焕然一新,无不凸显一个“变”字;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任何现状的改变,没有外力的作用是不可能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三,创新意味着风险。创新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耕耘而没有收获,失败的机率高而成功的机率低。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模式[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1999年6月13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人才,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观点较多。但对于什么是创新人才,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3]:

  第一,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第二,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第三,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第四,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通过培养教育,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出来。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三、人类有三项基础智能

  关于人源始智能,通常有谁的智商高、谁的情商高的评说,其实,人还有创新智能。人有智能、情能与创新能三种。但中文里没有关于创新智能的说法。但关于商业创新能力有一描述概念,称为“胆商”。但“胆商”的称谓只适用于商业行为,没普遍意义,如果把创新智能素质特征称为“变商”更为合适。

  变,更也――《说文》;变,易也――《小尔雅》;变者,非常也――《白虎通》;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变”能透彻概括“创新”的含义。因此,我们应把创新素质比较高的一类人,评说为“变商”高。

  “变商”高的人,才具有创新潜能,才可以培养成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的创新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行为。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强烈的人,才可能是创新人才。

  先天具有创新天赋与潜能的人,才有可能培养教育成创新人才。所以,创新人才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天赋意识与潜力是自然人先天具备的本性特征,是人的性格特质。一个具备创新特质的人,经过创新特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一个具备较强创新欲望和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称其为创新人才。

  四、“变商”高的人很讨厌

  目前,中国还没有发现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社会意识与机制,而基础教育却试图把所有新国民,个个教育训练成纯、顺的“小绵羊”。哪些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人,没有一丁点除父母以外的人们认为可爱的要素。经30多年工作、生活观察、体会、概括,认为社会上“变商”素质高的人才主要特征有[4]:

  1、批判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威,对权威理论持怀疑态度。但往往又自视为权威,有时,甚至口出狂言,目空一切。

  2、对知识渴求。具有创新潜质的人,一般对知识十分喝求,对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世界具有天生的探求欲。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其性格有走向偏执的趋势。

  3、对现实不满。创新人才最大的外在表现是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比较严重,在中国的特殊表现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年龄越大,人生成功率越低,牢骚越多,怪话连篇。

  4、不愿随大流。中国是一个中庸之道盛行的国家,遇事最好是随大流,装糊途。但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忌随大流,装糊途。经常被认为:“有点小聪明,但不善为人处世”。

  5、好钻牛角尖。遇到问题总想弄明白,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一般不会放弃,总想找人讨论,给人一种好钻牛角尖的感觉,其禀性具有独立性。

  6、好逆向思维。正确的结论,他总要先设定其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据;错误的定论,他总要先设定其正确,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其正确的理由。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不对的方面;大家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正确的要素。一般不愿意与别人持相同观点。

  7、好标新立异。在实际工作中,总喜欢做一些普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社会改革过程中,是主张改革的积极份子,“鬼点子”、“馊主意”多。

  8、好走极端。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在“极顺”和“极不顺”的状态下,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尤其是在自认为有内外压力条件下,往往用“自潮的语言”发泄,甚至可能出现自虐、自残行为。

  9、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用“活跃”来描述。视野开扩、思维敏捷,思维方法主要是“跳跃式”,聊天中往往转移主题。

  10、崇尚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喜欢琢磨社会规范、条条框框、公式、公理等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考虑自己去遵守,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这样的人,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十分讨人烦的一类人群。在学校,这类人群,不一定各方面表现十分突出,成绩也不可能各科都优秀,偏科现象严重,往往在基础教育期间,被列为另类。尤其是中国公务员队伍中,基本没有这类人群的生存余地。

  中国更没有培养教育创新人才的教育。而现在国民教育的本质,是限制人的创新思维,打击创新意识,禁止创新行为的教育。当中国社会实现鼓励挑战权威成为普遍现象时,才可能称其为——创新社会。

  在我国,技术创新被广泛认可,并得到高度重视,但全社会对创新机理认识不清,单纯强调其结果,犯了缘木求鱼的错误。80年代中国大学的“少年班”,也是一个错误,把“高智商”儿童当做“高变商”人才来培养,必然没有好的结果。

  在中国,从上到下,并不反对创新,主观上人人认为创新十分重要,但具体到事、到人,又都有意或无意地反对创新的存在。即抽象可爱,具体讨厌;理论鼓励,实践反对。往往表象与本质呈相反状态:可爱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讨厌的东西,有时有可能就是好东西。

  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是最讨厌的人;具有创新天赋的学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学生,只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做创新的事,是最难的事;创新具有较大风险,除极端逐利者外,其他人群对创新人才具有反感意识。

  五、智能组合就是人的性格

  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都是不同的,不同智能组合就是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的道理就在这里。一个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同时具有高智商,才可能培养成高级创新人才,一个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变商的人才,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导者、领袖人物的基础条件。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只可能在某一个方面比较超群,智商高的人,有成为高级知识份子的基础;情商高,且也有一定的知识的人,成为公务员或从商的可能性比较大;变商高,且也有深厚知识的人,就具备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三商都高的人极其少见。智商特高的人,情商就可能比较低,这样的人聪明,但不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商高的人,可能智商就不一定就高,往往是各种社会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好,但知识欠缺,不爱学习。变商高的人,一般有一定的智商,对其感兴趣的事情钻研精神极强,弥补了智商的缺限,但情商可能极其低下,也不愿意去考虑复杂的人事关系。

  人的“智商、情商、变商”三者之间,其作用并不是平等的。知识的多少对情商与变商起基础性作用,所以,智商在三商中占支配地位。中国目前的国民教育系统,只注重人的智商开发,情商和变商还没有纳入教育教学的内容。因此,中国的情商与变商人才还处于原始自发状态,高考的错误,就错在用选拔聪明人的方法取代了三种人才的选拔,其针对性不强,人才分类不科学。外国高校大多采用看考试成绩加面试的方法,主要是从综合智能来考察,并把基础智能(智商、情商、变商)与单一智能特别突出的人分开。所以,中国高考高分者,有时不一定能被国际名牌高校录取的原因就在这里。

  另外,具有单一技能智能特别突出的人才,如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记忆智能等,是“多元智能”理论范畴,我们不能把单一技能智能理论与基础性智能理论混为一谈。

  六、创新的五要素

  也就是说,创新人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创新天赋的人,二是创新行为能力的人。如中国社会上存在农村木匠造飞机、农机修理工造潜水艇、下岗工人自已造汽车等现象。这些人,既不表明他有创新天赋,也不表明他有创新行为能力,他们只在实现自己的一个梦,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实现这一梦想。

  所以,创新人才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保留少年儿童时期的美好梦想,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一个梦想,甚至用一生这赌注,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成功的只是极其个别现象。

  创新人才教育,并不事先设定谁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象,就着重对其进行特殊的创新教育。而是普遍鼓励所有学生都要有人生的梦想,有了这个梦,就有人生的动力,靠这个动支撑着人的一生所有有意识的行为。但保持这种梦境状态,也有较大风险,一旦社会实践使其主观认为这个梦不可能实现时,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认为生命失去意义,甚至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社会要事先设定人的心灵安慰剂——“神灵慰藉”。往往真正的创新人才,大多在精神病人、自杀者与虚无缥缈的事物之间徘徊。针对创新人才的这一特征,创新教育必须把“个人的梦”及时、逐步地转化为人类和“国家的大梦”——即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灌输,以及人类与社会责任感的强化。

  有了梦想和好的创意,不等于就能创新。一般情况下,有好的创意,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一定得到坚持;没有梦想就缺乏激情,没有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就会僵化,行动就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就会失控,即使创新成功,也可能也难以持续。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21世纪,一个有梦想的人,并具有创新潜质,而且接受过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不一定有创新成果,他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条件,才可能对社会作出突出性贡献。所以,梦、潜质、能力、责任与环境是创新的五要素。

  七、侈奢与自由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梦、潜质、能力与责任是充分条件,侈奢与自由是必要条件。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培养“抑望星空”的人才。

  侈奢,主要是指与创新相关的物质条件、组织条件、财力条件等必须处于侈奢状态。侈奢就是浪费,就是投入不一定就有产出,甚至目前所看到产出的经济效益与投入相比,可忽略不计。尤其是那些需要众多学科共同完成、需要较大投入的重大项目,以及只有富裕国家才有可能完成的大型创新工程。如航空航天、登月、人类基因组排序、高能物理加速实验、核能源工程等,小国或一国没有财力、能力做这样侈奢的事情。

  其次,侈奢是指创造性劳动者必须是社会富裕阶层。对于创新人才个人来说,为了创新必须参与一个社会组织,这个社会组织必须对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才给予相对优厚的物质待遇,而且终生不变。才能使创造性劳动者抛弃一切可能成为创造劳动的障碍,全身心投入创新与创造。

  最后,创新人才的劳动环境,必须有“一片自由天空下的自由的大地”。“自由的天空”是指大环境是促进或保证创造性劳动顺利进行,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得到上级的支持与包容。“自由的大地”是指创造性劳动者所参与的社会组织,能具体地把自由始终贯彻于工作与生活之中,为创造性劳动者排除一切干扰,让其自由、体面、有尊严地从事组织上交给的创造性劳动任务。

  侈奢,对于国家来说是财力;对于创造性组织来说是理念和行为;对于创造性劳者来说是体面与尊严。更重要的是,“侈奢与自由”是鼓励创新人才教育与激发社会创新人才涌现的重要手段与社会机制。

  对于创新教育本身来讲,并不需要侈奢,但自由却是必须的。

  人的创新潜质与潜能,首先是要发现、发掘出来,其次才是经过特殊培养,并在一定的环境下,才有可成长为创新人才,而非仅仅依靠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包海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创新[N],内蒙古商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第2期,2010年2月4日。

  [2] 梁金玲、刘国庆,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0期。

  [3] 新华网,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直接引自北京化工大学《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4] 柴福洪,提高社会“创新力”是富民强国的根本之策[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6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