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后来者,上任之后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就在很多接班人为突然而来的内外事务纠结的时候,那些有经验的一代企业家会告诉接班人:这点事就让你内外交困了,将来如何面对更大的挑战?
这话对了一般。说它对,是因为一代企业家所说的是事实,如果今天就已经为这些小问题忧心忡忡了,将来如何面对那些更大的问题,毕竟现在的问题还是九牛一毛;说它不对,是因为当年的一代企业家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尽管他们凭借勤奋和努力突破了瓶颈,但以100步笑50步的差距,即便是正确,接班人也未必能体验到其中之意。
在众多让接班人揪心的事务中,最要紧的是两件:一是营销,一是管理。至于其他层面,比如战略,一代企业家在交班前已经制定下来;比如财务,公司既有的财务机制已经比较牢固和完善;比如采购与研发,公司前期的投入正在产生效益等等。为什么偏偏是营销与管理会让接班人最为揪心呢?很简单,因为营销那头连着客户——利润之源;管理这头连着员工——成长之源。
于是,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在接班人面前,一个新的“平衡计分卡”模式诞生了,它远没有经典的“平衡计分卡”那么复杂(因为是接班初期,还没有到复杂的阶段),但即便是如此,这一头是营销,一头是管理的牵绊,已经让接班人痛不欲生了。
问题摆在眼前,到底该怎么办?
营销是矛:结果才是硬道理。全天下所有的营销都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业绩,这个指标很残酷,也很现实,因为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指标永远是用“以成败论英雄”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营销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业绩。
可问题的关键是:就业绩要业绩一定没业绩。并不是说把客户“说服”了,客户就一定把订单给你;也并不是说你的能力强,客户就一定为你买单;更不会因为你比别人勤奋,客户就愿意为你付款。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如果说业绩背后存在一个方程式的话,那么这个关于业绩的方程式,有可能是世界上最难解的方程式,也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解的方程式,无论如何,验证解合理与否只有一个标准:业绩。
接班人之所以首先面临营销问题,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经过一代企业家的打拼,公司品牌逐渐成熟,客户的认可度也较高,但不利的情况是,竞争对手也比以往多很多,而且客户的需求弹性更强烈,变的更挑剔,这种情况下,营销难度在加速度提升;一是因为自己刚刚上任,对行业的了解和对客户的把握还处于摸索阶段,但这个时期的客户绝不会把接班人上任后的企业作为“未成年”来看待,要求在提高,但能力还未提高,这种错位就造成接班人在营销问题上的困难。
肯定没有“一针见效”的仙丹灵药。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向客户,到客户处了解答案,到客户处了解问题。把你的疑惑告诉他,把你的问题告诉他,把你的想法告诉他,客户不是高高在上的“黄世仁”,基于双方的利益与合作关系,哪怕是客户选择暂时不合作,至少我们了解到客户不合作的原因所在,清楚了客户的需求所在,这种“学费”还是值得交的。
对于客户而言,他们已经厌倦了技巧与形式。要么提升实力满足客户需求,要么真诚的面对客户袒露问题,在实力和真诚上,客户都可以做出选择,而如果在实力不佳的情况下,试图用技巧来忽悠客户,大多数情况下的后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管理是盾:效率才是硬道理。如果说营销永远把结果放在第一位,那么管理则永远把效率放在第一位,管理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既有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人财物的最大价值,实现产出最大化。
所以,管理特别强调正规化,强调标准化,强调流程与机制等等,因为这些是公司效率提升所必需的手段与工具。但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接班人之所以纠结就出在这个层面:对外的客户营销已经够复杂了,对内的员工管理更是变量奇多,而且业绩产出未必就有管理的正规化、标准化、流程与机制正相关(尽管从长期看一定是正相关),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抓大放小,该如何处理营销与管理所产生的冲突。
千万别告诉我,这两者其实不冲突。道理明白,但操作起来又是另一码事,因为旁观者与当事人所处的位置与所担的责任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任何人都清楚,管理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真正搞清楚提升管理效率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是懂得优化流程、改善机制、简化程序那么简单,对于接班人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激活员工的动力与压力,最终实现管理的效率提升(至少在做事的层面,一代企业家的打拼,已经为接班人准备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与平台)。
关于员工的动力,市场上实在是有太多关于如何提升员工凝聚力的畅销书籍了,但之所以员工的动力越来越难撬动,就在于员工的需求与期望也在提升,仅仅靠李云龙式的创业者激情与打造是不行了,这个层面我们建议多从领导力角度去寻找答案,因为无论是从影响力(上级对下级),还是追随力(下级对上级)而言,领导力都是帮助接班人提升员工动力的武器之一。
关于员工的压力,我们也看到市场上若干个绩效考核的方法论,那种起源于欧美,流行于中国各大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型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中,但问题的关键是,硬性的指标与考核并不难,难的是,员工能否在内心认可这种考核,能否接受这种考核,如果是迫于公司的强势或者是个人的妥协,那么根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逻辑,短期内的绩效未来就能持续,从长期看对于企业是亏损的。
接班人还在为不同的问题而纠结着,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感受,但这也是对接班人的一种考验,如果连营销与管理这两关都通不过,那接下来的问题还会更严重,所以,无论喜欢与否,都必须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