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这类企业在最需要开发新产品时,往往力不从心。他们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回收对“利基品牌”的投资也必须对所有其他品牌进行同等金额的投资。
很多公司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或者降低为每一项品牌推出新产品的频率,或者让多项品牌共用一种创意。结果是,这些品牌或者丧失了新鲜感,或者失去了独特性。同样地,由于回收的状况无法让支出名正言顺,若干公司的广告投资往往不足,因此小型品牌永远无法获得能见度。就这样,这种“多品牌”策略的成本很高,因为,它花的很多资金未能最佳运用。
3、零售商利润高昂
当企业推出多项品牌时,要为这些品牌取得零售上架空间,上架成本会高得让你不得不打退堂鼓。
大型零售厂商,如美国的沃尔玛百货与欧洲的家乐福,一般在每项产品分类中只将前两大或前十大品牌上架。零售商运用领导品牌吸引顾客上门,但随后就向购物者推销自有品牌。
事实上,去年自有品牌在欧洲占零售额的40%,在美国则占20%.制造商过去一直无法进行反击,因为它们大部分的销售都仰赖大型连锁商店。10年前,美国前10大零售商只占制造商平均销售业绩的30%,现在,这个比率已提升至80%.为了让零售商勉为其难地销售它们所有的品牌(尤其是实力薄弱而且次要的品牌),企业必须支付“特别上架费”以及较高的利润,这是“多品牌”策略的又一项高昂、而且不再那么藏头露尾的成本。
4、管理难度加大
“多品牌”策略需要进行协调,包括从产品创新与包装改变,到经销商关系与零售商促销的。大型的品牌组合也需要经常进行价格变动与库存调整,这些工作会消耗所费不赀的管理资源。
此外,品牌扩增为企业带糟糕最大成本的时候,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那些在市场中具有大型品牌组合的公司,经理人不断挂念在心的,往往是品牌之间的经费配置,而不是公司前途或有关竞争对手的问题。这类冲突的阴影常使企业组织挥之不去,让它们在面临更加专注的对手竞争时,显得脆弱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