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通过新闻发布会承认,与包括东莞长丰在内的国内家居厂有合作。媒体此前调查发现,该品牌旗下部分家具是在广东东莞贴牌加工生产的,产品涉嫌伪造产地,并非“意大利原产”。
有网民认为,“达芬奇事件”凸显了在国内一些企业中存在的诚信严重缺失问题;也有网民从消费者“崇洋媚外”的角度分析了“假洋货”得以存在的“土壤”;还有网民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对不法商家进行诚信教育不能“隔靴搔痒”。
商业诚信在哪里?
“达芬奇事件”中体现出来的诚信缺失招致网民的严重批评。
署名“鹏城一梦”的北京网民说,“所谓天价原产意大利达芬奇家具竟是东莞小厂生产,先出洋溜达一圈再进口来蒙骗消费者!社会的商业诚信到底在哪里?”
对于达芬奇家具被指“洋品牌”身份造假一事,12日,京沪渝等地工商局均已经就达芬奇家居公司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进行调查。其中,上海市工商局初步判定达芬奇部分卡布丽缇家具材质并非实木,已立案调查。重庆工商部门还查扣了价值500万元的家具产品。
署名“lao118dong”的微博说,“‘达芬奇的密码’终于要破解了,是真是假,在工商局和质监局的调查下,不日将真相大白。”
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情况属实,达芬奇家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低端冒充高端、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等行为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法规向经营者提出双倍赔偿。
“假洋货”何以横行
“达芬奇事件”再次扒开了崇洋媚外的虚荣,市场有需要,制造商自然有办法,这引发了网民对于一些崇洋媚外的消费理念的批判,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制造”自身的不足。这一事件的背后,是国有品牌整体实力的不足,难以赢得消费者的口碑,也正是在这种消费心理给了“假洋货”很大的市场空间。
署名“李志起”的博客文章认为,“坑爹的达芬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个现象也说明了,中国本土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与国外品牌还是有差距,至少在中国消费者眼里是有差距的。而国人盲目的崇洋媚外和近乎畸形的消费心理,无疑成就了‘假洋鬼子’”。
署名“摇摆的风铃子”的微博说,一些消费者如此崇洋媚外的原因在于,一是国内市场缺少监督,对于中国制造已经丧失信心;二是重于面子,对于奢侈品的变态崇拜。署名“V incent0991”的微博表达了相同看法,“达芬奇的问题说明我们对于大多国货的不放心。”
市场监管“后知后觉”
有网民认为,这一次是家具行业出现了“达芬奇事件”,难道其它行业就没有这种欺骗消费者的恶劣行为?署名“纤纤柳絮”的微博说,“其实像达芬奇这种操作模式的公司到处都是,只是工商局没有去查,或者媒体没有曝光而已。”
达芬奇事件的出现,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也负有责任。因为,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辨别能力还十分有限,这就需要市场监管部门来把关。
“达芬奇事件是一个以次充好的简单事件,却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现状———无耻的造假商家,后知后觉的监管部门,不会太严厉的处罚,崇洋媚外的无知的暴发户消费者。”署名“南京一木”的微博说。
署名“李志起”的博客文章还说:“有关监管部门更是难辞其咎。当下,对已经发现的达芬奇家具等‘假洋鬼子’进行严厉的处罚,不仅要鼓励消费者去索赔,还要开出巨额经济罚单,更要把骗子纳入刑罚,这样才能提高违法成本以‘杀一儆百’”。
“光口头讲商家的诚信没有用。要用雷霆万钧之力的制度弄得不法商家人仰马翻的时候到了,不要总是隔靴搔痒。”署名“霭樵”的上海网民说。经济参考报
业内深喉:
国产材料绕弯回国身价倍增
达芬奇造假家具被曝光之后,在业界引起哗然。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位于顺德的全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和原辅材料交易基地业内资深人士。一位资深人士向记者披露,业界存在一种如何将价格并不昂贵的家具变成利润丰厚的操作方法,那就是让国内生产的家具绕个圈从国外走回来,摇身一变成为原装进口的材料,那样身价也倍增。
揭秘:如何让廉价家具身价大变?
这位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具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然后再把国产家具高价卖出的做法其实在业内大家都知晓。他透露说,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原本廉价的家具变成昂贵的家具,部分企业就在原材料方面做文章,那就是在外国注册一家公司,注册一个商标,然后将国内生产的原材料出口到国外注册的公司,再让这批出口材料从自己注册的公司发回国内,这样一来,同一批货物绕了一个圈摇身一变就成为进口原材料。
据了解,类似这种做法,在不同城市,家具的身价翻倍不同,比如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利润至少可以翻4倍,而在沿海城市的利润则在2~3倍之间。
建议:家具生产中间环节很难监控
记者从业界了解到,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还采用外国的设计、产品国内生产,不过这种做法比较少,因为这种做法需要付出相当高的财力成本、与外国设计师沟通的成本、新产品机器设备的成本等。目前,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追求高利润的做法相对较少被企业选择。
这位人士还告诉记者,让原材料出国再回国的做法,企业老板在完成了这种操作之后,并不会告诉国内的销售部门高层领导,而销售部门又将进口原材料作为卖点进行销售,卖个好价钱,这种情况首先是欺骗了消费者,也欺骗了内部员工。
“百万家私也是廉价货”
“达芬奇”事件被央视曝光后,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家具生产、销售、配送中心的顺德家具业,不少从业者看到也感到“心生震撼”,其中一位家具商人黄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终于说出其中黑幕。他告诉记者,央视曝光的事情,“其实十年前就已经出现,而且到现在都如此;而且央视只是曝光了30万,也就是几十万级别的家具,真正的大鳄是上百万级别的,就是一套沙发,一张床要一百万人民币以上的,你现在去展销场,还可以看见这样的天价家具,但实际上,这些家具的真正价格,就是几万元。”
“意大利牛皮不是天价”
黄先生告诉记者,十年前一套普通的进口意大利牛皮制造的家具,“比如一套沙发,真正的意大利进口牛皮,两短一长,价格只是两万多人民币一套;十年后,很多人都会说物价上涨了,我老实告诉你,意大利牛皮的涨幅并不大,个别进口的牛皮价格还下调了。”
而实木材料方面,黄先生告诉记者:“真正制造家具的人会清楚,实际上实木的成本与高档复合木板的成本是差不多的。因为实木是做不出很多造型的,所以现在的做法是用高档复合木板做造型,上面再贴一层所谓的实木皮,外表是根本看不出来,重量也能欺骗人。”
卖天价是家具店租金作怪
那么才几万真实价格的家具,为什么厂商要为它们兜兜转转换一个“洋身份”,最后要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天价?黄先生认为是“租金”作怪。“家具业人士都知道一个定律,比如在繁华的家具城租一个档位,我们有一个说法,‘三套沙发占的位置,租金足够你开一间小型金行’,家具业的租金就是那么恐怖。”
黄先生还补充道,家具业一年有5个月的淡期,“分别为1、2、3、6、7月,这5个月按我们的销售经验,连续十天‘吃白果’,就是一套家具也卖不出的情况十分常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就是一套真皮沙发真的按真实的3万人民币价格出售,“那这家具商马上可以破产。”黄先生说:“大的展销商,必须按30万甚至上百万卖,那么他们即使每个月只卖出一套,也勉强回本,如果卖出2套,就小有利润,如果卖出3套以上,大家就可以知道其中暴利了。”大洋网-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