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大局观是央企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2023-09-13 互联网2290
核心提示:作为企业,央企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当央企赢得巨额利润时,却常常遭人诟病。这里面当然有垄断等体制性问题,但不可忽

    作为企业,央企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当央企赢得巨额利润时,却常常遭人诟病。这里面当然有垄断等体制性问题,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央企不应仅仅把自己当成市场经济海洋中的普通企业,而是应该树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大局观。

    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最近的一个重大举动,就体现了这种大局观。8月4日,重庆电力在驻渝央企中率先出台8项举措,致力于城乡电网一体化、爱心帮扶常态化,统筹城乡电力服务,为缩小地区、城乡和贫富"三个差距"作贡献。

    重庆电力的这8项举措并,是拿出"真金白银"的具体行动。比如,重庆电网将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两条110千伏线路接入主网架,大幅提升区县供电能力和质量,农网客户年均停电时间由36个小时减少至22个小时。另外,在重庆所有区县主城和500个现代化小城镇,电力抢修队到达现场时限都将由现有90分钟减少至45分钟,达到最高服务标准,同时增设营业网点,方便居民缴费或办理其他服务,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同服务".

    从企业经营策略和上级单位对重庆电力的考核情况看,促进城乡电网一体化等"缩小三个差距"的举措,显然不是赢利的最佳途径,甚至可以说它是影响利润增长的不明智、不经济的做法。然而,重庆电力果断选择了这条道路,令人称道,亦发人深思。

    事实上,树立大局观,是由央企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央企一般都是"巨无霸"国企,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政府监管,而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政府特设机构,直接承担国资监管职责。按照这种逻辑,央企既然是全民所有,就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为其老板就是人民。尤其是在当前"三个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趋势凸显的严峻形势下,央企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反过来,央企把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并不一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反而体现了长远战略眼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如果仅仅盯住城市市场,也许会获得一时的欢娱和可观的利润,但很可能引起农村消费者的不满,并产生层出不穷的矛盾。一旦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仅仅满足于在城市市场打拼和运作的企业就会失去曾经的农村市场。重庆电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未雨绸缪,早做打算,既是实实在在地为缩小"三个差距"而付出,也是在规划立足于民的大事业,经营和占领未来的大市场。

    由此看来,大局观并不是政府和群众对央企单方面履责的要求,更是央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一个聪明的央企,一定会抓住机遇,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的行动中,实现自身规模的跨越和品质的提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