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处看转岗:先问自己的心 而不是先问金
处于职场进行时态的你,有什么职场故事,有什么职场经验,或者职场心情,都可以把它们投进这个邮箱:liubeiwozu@yahoo.com.cn.或者写信到以下地址: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社副刊部 刘黎平收,我们来帮您慢慢诉说。
案例中那位哥们的特质是:认真,责任心强,愿意倾听,适合做职业培训师。职场上的这种人,不管男女,不管是不是做培训师,都有一点柔性特质,是和风细雨的那种人,和蔼如兄长,亲切如师长,他能黏合人,但不能决断事;他能和睦上下,但未必能“沙场秋点兵”。具体而言,职业培训师(Professional Trainer)是通过教授专业知识而获得报酬的人,以讲授培训课程为职业谋生。而hr (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呢,目标是让企业HR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系统重点是实现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素质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需求。
做职业培训的犹如冬日,让人喜欢亲近;做人力的可能有时候要严如霜雪,根据你的工作表现来定你的工资级别和奖金数额,没有半点人情可言。两类不同的岗位,对人的特质和气质的要求,是有不同的。
案例中的这位哥们,他想转型做人力,从做保姆到做管家,角色变换太大了,凭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很难转过来。
这位哥们在申请转岗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职位的升迁,待遇的提升,对岗位的物质需求高于对岗位的兴趣。
所以,在梳理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要过多地想到待遇,物质(当然,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考量因素),而是要反观自己的所好和能力,中国传统的“反观于己”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所好的才是自己的竞争力。
在转岗的时候,其实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分析师,问自己心中何所求。身在职场的朋友可能有这种经验,主动申请转岗得到批准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兴奋感。
对这种兴奋感,我们要细分,要静下心来剖析,这种感觉,如果只是表层的紧张,对即将投入新岗位时跃跃欲试的冲动,那么这种兴奋感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中兴奋集中在待遇方面,如果是因为更高的待遇和工资奖金,那就要反省自己了,我去是干什么?
物欲的冲动固然没有错,是刺激人上进的原动力之一,但有时候也会蒙蔽你的智慧,扰乱你的选择,转岗时候的“利令智昏”不是没有。
总之一条,你自己最擅长的和最喜欢的,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在梳理竞争力的时候,就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然就会梳得一地鸡毛。
从长度看转岗:要以整个职场生涯做考量
漫漫职场路,不要说转岗,就算是好几次跳槽,就不是稀奇事,职场人总是在转岗和跳槽中漫漫成长。
因此,职场上没有万全之事,因此这位哥们当时申请从内训转到人力资源的做法,也不可完全否定,他付出了三个月的时间去检验自己的决定正确与否,虽然在新的岗位狼狈收场,但也不能说一无所获,至少这些经历让他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
然而,在工作经验,职场教训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应该有一个全局观了,前面在职场上的挫折,倒退,前面经历过的转岗和跳槽教训,在某个时候可以成为今后职场路的衡量坐标。前面的可以悔棋,而越到后面,悔棋的几率越小,付出的代价也越惨重。
我认识的一位培训师,他说到他父亲的教训。他的父亲的学历为初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一所职业学校当总务,身份为技工。
要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视教师的文凭和职称,待遇大为提高,这位父亲于是提出要转岗,从后勤人员转为教师,经过很多的人事手续,也跑了很多趟教育局和编委,才如愿以偿从技工转为教师。然而,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在教师职位上没有多少优势,没有授课记录,没有过硬的文凭,也没有教学论文,结果他在教职员工中是工资级别最低的,而且一直到退休,都没法转回技工。要他走上教学岗位,他又不具备这个学习能力了。
因此,在职场之路走到一定阶段后,尤其是30岁以后,就不要随便将转岗当成积累经验和教训的途径,这个时候的教训很可能成为你一生都挽不回的教训,这个时候的经验,就算你明白也用不上了。面对一次转岗,就一定放到整个人生的坐标上,或者整个职场生涯的坐标上来衡量。
就像以上那位老先生一样,虽然职场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但有些技能学习起来可能已经力不从心,职场门槛是用来跨过去的,但不一定是给你跨过去的。三思啊。
当然,说这些不是要你退缩,而只是要你考虑,不要因为冲动而踏错步伐,也不要因为犹豫而丧失机会。
专家意见:人生的跨度与跨岗
职业生涯也伴随着痛苦。因为很多痛苦并不在于选择本身,而在于可选择的项目参差不齐,很难横竖向比较得出最优化的科学结果。
换岗随时在发生,有人风光有人哭,成功与否似乎全凭运气,其实也看个人特长和客观形势,拿着上一个没有挑战的成功经验换了岗往往不好使,乔丹从灌篮高手转去做橄榄球员被人哄下场,无人能行行出众,决定转岗就是决定归零,没有归零心态,就不要转岗。为什么转岗?人生价值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工资的翻倍增长,更多是人生经历与感受的可能性,有跨度的广,有深度的精,你求什么,你该比任何专家更清楚,所谓规划永远围绕个人追求而去,所有的“他人”都是自我生涯的装饰。
以往的积累能用,最好;用不上,不急,重新再来。其实,无论你转到什么岗位,人品、性格、能力与执着而顽强的韧性都是可以传承的资本,所谓人脉、资源、方法与技巧,这些,全是飘在个人能力之外的浮云,你当然可以乐在浮云里,当然也可以潇洒跨界云游。人生没有失败的旅行,但是有失败的期望。
文/职场著名策划人 情感作家 咖啡吧沙龙主持人 木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