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最终上市对于硅谷而言将是一个重要时刻,它不仅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技股IPO,而且也是对这家社交网站奇迹般增长的巨大肯定。当初我注册Facebook时,它还只是一个粗糙的网络社区,面向各大院校,我们在这里讨论课程、宿舍生活以及偷偷关注在东亚历史课上大受欢迎的同学。如今,它已成为人们上网的最爱去处,8亿活跃用户(13岁以上)每天会上传2.5亿张照片。
在美国,平均每位用户每个月会在Facebook上逗留8个小时;必须承认,我更上瘾,可能一周就能达到这个数字。按我的说法,Facebook已逐步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条令人兴奋的不归路,这条路我已经走了好几年,路牌就是各种动态的实时消息推送,我的心情会随着支持或跟帖人数的变化而起伏,时而沮丧至谷底,时而又志得意满。”对很多人来说,Facebook差不多就是互联网的全部。
在这个过程中,我习惯了标注“喜欢”,期待朋友们也能这样做;习惯了在上传“我的照片”前进行修片,在看到我不上相的照片时则移除标签。(现在,我大多数时候也这么干。) 最糟糕的是,我花了大量时间结交“你可能认识的朋友”,建起了多达1,325人的朋友圈和11,370名订户。有些人确实是朋友,有些可能只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起上过学、约会过或曾经希望能约会的人。还有些人可能是《财富》杂志(Fortune)的读者,当然对于这些人我心存感激。因此,可以说是Facebook唤醒、同时也助长了我内心强烈的自恋情结。
然而几个月前,我和Facebook的关系触礁了。我希望随时登录Facebook的冲动一度变得如此难以遏制,以至于无论我是在家里、在地铁上、在办公室里都在不停地查看Facebook.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登录,我就会感到很失意。直到有一天,我在健身房做仰卧起坐的间隙都在通过手机更新Facebook消息推送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Facebook中毒已深。等一会儿再看,又会怎样?当然不会怎样。但在我坐在仰卧起坐的长凳上抱怨手机信号不好时,你最好别跟我说这话。
如果出现冲突,我想理由可不只是“健身房怒火”(gym rage)那么简单。以Facebook当前的架构,如果不能时不时地关注一下这个社交网站上的各种信息,就会感到要落伍了。曾经相对简单的操控界面如今已有点像游戏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的繁忙屏幕。消息推送(News Feed)将各种更新分为头条消息(Top Stories)和最新消息(Recent Stories),我从来也用不上这项功能。而直播栏实时记录下朋友们的每个举动。这理论上听起来很棒,但事实上更多地会分散视觉注意力。
隐私过去(对我而言)也不是个问题,直到最近。Facebook的魅力一度在于其投射的专属感,一个封闭的虚拟空间只向一小部分朋友开放,在这里我可以畅所欲言。但现在我每次发帖,都会亲自编辑一下。在某种程度上,家人、同事、职场伙伴以及很多其他人都可以看到我的个人信息和消息更新,因此我只发布相当友善的信息、图片以及链接,因为它们才适宜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当然,我也可以创建不同的Facebook朋友群,选择哪些人能看到或不能看到我的更新,但分组和维护的工作量太大了。
不断扩大的Facebook朋友圈意味着我必须得对我所查看的内容非常谨慎。如果我毫无经验地点击了一位Facebook朋友看过的一篇《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网站的报道,我在这上面看过的所有文章就会全部自动播放。如今,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等其他应用软件与Facebook的整合属于强制性的功能,意味着我有一半的时间要进入“私密状态”(Private Session),以便其他人看不到我在听什么歌。另外,虽然定向广告对于营销机构和消费者是双赢,但不断地看到屏幕右方那样的“受赞助内容(Sponsored Stories)”,我真是哭笑不得。(老实说,Facebook,我不喜欢纹身的人,也不喜欢香柏木酵素浴的气味。)
Facebook也推动了社交网站形成了独有的用户礼节,但其中有些习惯并不好。同样的行为在影院中已日益减少——像看电影的过程中手机声此起彼伏,人们交头接耳——我发现有些用户变得不那么礼貌了。如果我没有“喜欢”有些人发布的内容,他们会盯着我。(“伙计,点”喜欢“!”)有些人指望我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我们是Facebook朋友。(对了,你在Facebook上看到了……吧?“) 而且,由于Facebook养成了我们即刻满足的倾向,我们期待网络世界事情的进展甚至比现实生活中还要快。一个朋友在另一个人的主页上毫不客气地留言:”我跟你打招呼,你怎么还没回复我?都已经过去20分钟了!“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认识的几位Facebook前用户和现用户会选择远离Facebook、关闭账户或减少使用时间。沉迷于Facebook让他们远离或日益远离现实世界,仅凭在Facebook上跟踪朋友和亲人的动态建立亲密的假象,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更深入、更高质量的互动。
当然,所有这些都源于Facebook这一杰出创造。但短期内我不会关闭Facebook账户。我会尝试减少使用时间。我在Facebook账户中投入了这么多的时间和心血,这里有太多的朋友、照片、链接和状态更新信息,不太愿意一下子舍弃这一切。我试图在“健身间隙不忘查看Facebook”和“关闭Facebook账户”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会提醒自己Facebook的种种好处。它让我和老朋友保持联系。它通过朋友的推荐和一点点运气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管我说出来没有——我还是希望受人追捧,不论在网络世界获得的这种感觉多么容易转瞬即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