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年刚过,陈小姐就开始制订充电计划,她的打算是争取利用今年暂不太忙的时段考一个CFA(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计划年底参加CFA一级的考试。
“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如果你有专业资格证,就会很有优势。另外,在充电的过程中,我还可以认识很多行业内的朋友,和他们交流会有许多收获和机会,其中可能有些人会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直接的帮助。”陈小姐说现在每天晚上下班,都会花2~3小时看书和学习。
上网找免费培训课程
刘俊是学广告设计的,刘俊很清楚自己该如何充电:“就是不断学习嘛,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根本就不够,况且广告行业的东西更新很快,不及时跟上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我现在经常买一些广告设计的书籍看,并且坚持在家的时候对照相关的视频学习。”
小刘说,充电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有时候公司组织大家在会议室研究成功广告案例,也是一种充电。“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我经常到一些网站下载学习资料。”小刘坦言,“一般学习网站的年费也就几百块钱,有些还是免费的。比起那些上千元的现场培训课程,网上学习明显经济实惠很多。”
记者调查:层次越高,越爱充电?
昨天,我们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采访了一些公司的高管、中坚和普通员工。
在我们采访的来自电信、科技方面等5个公司高管中,有4个人有开年充电的打算,只有一人表示没有规划。有一些专门报班参与培训,有人参加MBA课程进行技能和业务提升,有人通过参加讲座、读书、同行交流等方式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层面。其中,很多高管表示,自己的公司都有一定的培训体系,以帮助公司高层充电学习。
采访了10位人力资源、客服等方面的公司骨干时,我们发现,有半数以上表示,为了自己的更高的平台和更远的职业生涯,会选择提升自己。这其中,有人考虑到完善业务能力,有人则是为了自己的晋升做准备。
在接受调查的10位普通员工中,只有3人考虑到在开年为自己学习充电。他们充电的方式,更多的侧重于提升专业技能,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充电的目的,则是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而没有“充电”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没有时间”。
人力资源专家:不同层次充电诉求不同
人力资源鄢清华表示:各个层次的充电诉求不一样,越到高层越发觉充电对自己带来的好处,认识越清晰。
高层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对自己充电,能让他对世界认识更加深刻,对由此带来的价值感触更深,也能带来人脉的现实好处。
中层骨干感觉自己有晋升压力,如果没有好的提升,就不知道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需要二次定位二次突破,也需要充电。
基层员工更多是技能和解决工作的问题,充电更多还在积累经验上下功夫。
这些“大佬”还在充电
王石:2011年,某网站发布了一则对万科总裁郁亮的专访。其中有一段文字耐人寻味:“董事局主席王石,已宣布西行美国,问学哈佛大学。”深圳万科总部一位媒体负责人用非常官方的语言证实:“王石先生确实已经前往美国。”其实,早在2010年12月,王石在深圳盐田万科中心给众多青年创业学员的演讲中,就透露未来3年将赴欧美游学的计划。当时王石称:“明年1月份起,我就去哈佛做一年的访问学者,然后再去欧洲等地学习两年。”
杨澜:杨澜是中国电视界的一姐,当年,正当她把《正大综艺》主持得红红火火,名噪国内外时,却突然宣布退出《正大综艺》。放下红火的事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澜回答得很真诚:自己学生时代的贮藏基本耗尽,现在“电力”不足,要去“充电”。有职员曾经这样感慨:“杨澜有如此的知名度,艺术素养,文化积淀,且能想到‘充电’,更何况我们半瓶子?”
出现这几种情况时 请考虑充电
总是在做以前做过的事,重复多于创新,或者很难再在公司有更大的作为,而自己又想在这个行业深入发展下去。
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
处于职业上升期,完全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并得到领导器重打算委以重任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