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郁闷之极,他一时间想转移工作的空间,他曾经想到过去海外发展,据《论语。公冶长》记录,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的策划不能实施,我就坐一条船去海外发展。
在那个时代去海外当然是不现实的想法,于是孔子也在观察本土人才市场的变化,看有没有上市的新“公司”供他施展手脚。
将自己比作没用的葫芦
机会来了,据《论语。阳货》记载,有一年,有个叫公山弗扰的“小企业家”,占据了一个叫费的地方,自己创业,这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不要说跟“楚公司”、“齐公司”相比,就是和弱小的“鲁公司”都没得比。公山弗扰看中了孔子,给他发来聘用书,孔子很想去,子路同学实在看不下去,说:老师,找不到工作我们就认了,何必去那种地方,丢脸啊。
孔子却认真地说:人家诚心诚意招我去,肯定不是说着玩的,要是真的重用我,让我当经理人,我肯定能在东方重塑一个强大的“周公司”。“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言下之意,我孔子会和周朝的“经理人”周公一样优秀。
又来一个机会,还是《论语 阳货》的记载,当时的“晋公司”有一个叫佛肸的小混混,占据了中牟,开了一家“公司”,也给孔子发了聘请书,孔子也想去。还是子路同学很生气,很不赞同老师自降身价去那种地方。孔子有点沮丧地说:我又不是挂在门口的葫芦,就这么吊着悬着不能吃。“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两起招聘案,没有下文,估计是孔子不敢试水,毕竟形势强过人,那样的小“公司”生存能力太差了。
八卦一下:孔子的年薪是多少
关于孔子的年薪,《史记》是有记载的。
就在他去卫国谋职的那一年,卫灵公问到孔子的待遇问题:“孔老师,您在鲁国任职期间,年薪多少?(居鲁得禄几何)”孔子回答:“奉粟六万。”
那时候的薪水都是以粮食为计算单位的,例如汉朝的太守被称为“两千石”,就是说年薪是相当于两千石粮食。孔子的薪水大概是相当于小米六万斗吧,卫灵公起初还厚道,就按照孔老师在鲁国的待遇发放年薪。
但过了一阵,又觉得心痛,于是就派人监督孔老师,孔老师这年薪也拿不安稳,于是再度走人,再度漂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