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困境中的企业与经理人

   2024-01-18 互联网1350
核心提示:从1978年中国开始试图改革起,经三十多年的曲折过程,企业发展至今,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可以说,老板、管理者、生产人员、营销人员

从1978年中国开始试图改革起,经三十多年的曲折过程,企业发展至今,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可以说,老板、管理者、生产人员、营销人员和客户所组成的企业社会的商业行为与企业化人格已趋向稳定和成熟;并且,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上,这些特定的职业群体,无论以什么动机或何种原因导致各自的身份衍变与职业分化,都一同为国有及民营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经历全部的风风雨雨以及各种各样的光荣、磨难与考验。

企业

当今,社会上有两种普遍的说法,集中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的普遍精神与生存状态,略述于后。一是“中国企业家政治抱负太多,少反叛不羁。和乔布斯的自由、探索、反叛甚至放荡不羁相比,中国企业家的家国情怀是他成长的土壤,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中国企业家可能会虚一点,有太大的家国情怀,他有政治家的抱负。但是没有这些理想,我们这些企业家也不能成功。”6二是“商人‘跪着’生存,还因为政治生态为其预设了两条原罪:一是无奸不商,不符合道义要求;二是商人私欲无边,不利于社会稳定。”7这两句话无非表达了一个隐含之意:中国企业家在政治权力面前一般表面上都是循规蹈矩与积极靠拢的,而在一般社会居民面前则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就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相对于公权力来说,在如何体现对企业的监管与激励方面,公权力掌控者一般通过对中国企业家,特别是私企老板进行“有效”的监管与表彰以及收取出让金与交易相应比例的权力与资源等方式来实现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将国企当成市场化企业,仅就私企而言,和上一部分所述相反,理论上的中国企业家不仅包括国企实际控制人,也包括创业成功的私企所有者,还应该包括那些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者(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对此,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持反对意见,但究竟能否真正理解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的本质原因,就不得而知,更难以一概而论了。

一、谁是中国企业家

有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在此要预先弄清楚:首先,什么样的人及其什么样的行为才堪称企业家?其次,企业家是不是经营管理者?

借鉴国外及国内理论界的看法8.一般通说:“企业家是从事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熊彼特理论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经济要素创新组合的人。德鲁克理论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而中国管理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则要求培养和造就现代企业家队伍并使企业家职业化。企业家职业化,是指企业领导者由过去计划体制下具有一定行政级别、享受相应政治待遇的行政官员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资产所有者委托、领导企业自主经营的专职企业家。同时,企业家职业化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家市场。”9由此可知,可以称之为企业家的老板应至少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中的两条,简述如下:

1.致力于企业组织治理与经营决策。

2.对现有的市场资源和经济要素进行创新组合,并积极导入市场。

这两点属于西方管理学界的一般定义。

3.打破行政体制、机制和身份的职业管理者。这应该是中国国企特色。形式上的“打破”者,其实属于身兼多重职责与身份的权力角色匹配性质。而且与行政体制内的“首长负责制”隐含的“首长决定制”一脉相承,且自由裁决权更大,危害也更大及尤为明显。

4.对一定时期的经营管理风险承担全部责任。

5.存在有序的企业家人才供需与流动市场。

毋庸讳言,大约只有中国民营企业家略同于西方理论与实践中的企业家角色定位,国有企业家则显然与之存在明显差异。

不过,正是由于中国绝大多数的老板都习惯了直接运作企业,即便调入或聘入了形式上的总经理(或总裁)10,老板对企业的战略问题,甚至对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依旧出于所谓的责任感而时刻表现出“高度关注”的干预言行。对国企来说,只要这位老板一天不退休,他至少不可能真正交出财务签字与人事决定权;即便退休了,也事先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要求继任者承诺给他一份确定的、保密的长期顾问合同或类似好处。对私企来说,老板不到确保获得后代承继其资产且继承者确能正常运营之后,其之前或缺乏继承者,如果他依旧具有行为能力,表面上能够做到追求企业社会化或真正实现委托经营的,至今依然极其罕见。由此可知,从理论上讲,无论性质属于国有或民营的企业家,他们都具备三大属性与特征。首先,在身份上,他们是一名经营管理者。其次,从客观存在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家事实上也只能产生于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其三,中国企业家实际上具有自己明确的特征和特定的标签。国企企业家一般产生于政府官员、泛行政人员,不具备市场经济属性,缺乏市场运作认识与经验;而私企企业家则普遍产生于投机性的生意人群,缺乏形成良好的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企业及社会责任战略,并倾向获得以减低其承担责任与风险的政治优待。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及深化之,我们必须明确国企实际控制人、民企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差别。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