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我和任正非性格不同

   2024-02-18 互联网1080

深入了解情况其实是很必要的,但是你不可能深入了解所有的地方,才能知道战略执行能力强与否。更重要的是,用好领军的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手下有多少人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他就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我和任正非性格不同

HRBC:一家公司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发展节奏?

柳传志:做企业不要太受外部因素的左右,自己需要心里有数。如果我要受外部因素左右,我早就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前瞻性的科研里投研发;可投研发的话,钱从哪来,现金流转的起来吗,你给我投钱吗?

你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三星?三星那样,就必须用八、九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大批地投入;还得经受得住实战的考验,就是曾经一度跟人打仗赔过几十亿美元。

联想现在有这个能力吗?联想集团现在的现金流虽然有42亿美元,但其中20多亿肯定是要做流动资金备份用的,不敢动;其余的20个亿投了,明年万一亏了,立刻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短期之内,民营企业在这种事情上确实不敢投。我自己心里清楚,外界爱说什么说什么。很多人老拿我跟(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比,我特别佩服任正非,他敢往上走,我不行,我做不到;人的性格不同,我真的做不了这样的事。

任正非还很谦虚,说他在核心技术上差得很远;可能确实是,但他确实敢于把力量集中起来,去突破制高点。

我是走了100米,大家安营扎寨吃饭;休息完了,咱们再看好路,再爬100米。如果损失,最多只能损失1/5,其他部分不能受损失。这种求稳的做法,就是适合我的性格,适合此刻在中国的环境。

HBRC:所以联想现在也不提学习三星?

柳传志:实际上也要研究。在联想控股,我要做几个行业,就是扎扎实实做几个很难弄的行业。

比如农业,我打算用十年左右,从品牌到市场打出来。只要国家允许土地集中,保护农民的小农生产,我就准备让企业一步步来做。我不打算提什么口号,口号有什么用?我必须做到了,说给别人听,人家才会信。

HBRC:该如何理解现在联想控股的布局?它存在对标者么?

柳传志:像什么,主要是说给投资者听的。对我来说,爱像谁像谁。

有些人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比如为什么巴菲特看得那么准?我要看得准,是因为我投资了它,跟着它走。可巴菲特没怎么做这个,全凭他个人的判断。所以,我不能够完全按照他的路去走。

把人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一遍,回来来看我有什么本事,我的团队有什么本事,选择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在内部研究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想去学谁。

很多公司同事,特别是从国外回来的同事,喜欢说,我们到底是哪种模式?我们哪种模式也不是。

美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的模式吗?那是我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弄不好做错一点,就可能进监狱。但你完全不敢动,你根本今天就活不成;所以你怎么样有理想而不理想化,能够很明白地保护住自己,要过好这一关。我觉得所谓的比较模式,都只是参考而已。

我认为,创新就是好好地把自己的最终目的看清楚,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有的是跟人学,有的是受人启发自己去做。如果人家的方式已经很好了,你非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我觉得也犯不上。

联想不允许战略独裁制

HBRC:联想控股的多元化是否存在具体的扩张路径?

柳传志:我就是想做一些新的行业。在国外,一般的情况下,即使行业专注的欧美投资者往往只是投钱,并不具体去管。但对于核心运营资产,我们不但投了,而且要管。

凭什么能做呢?是因为我关注的那些行业,是我认为在中国有前景的,是有发展和需要的。

在美国,最红火的行业是未来增值服务空间最大的,比如当年互联网行业,未来可能是生物、化学等。但中国不会,为什么?因为首先要考虑到中国的就业问题,实业一定是很重要的。

在中国,发展空间、容量很大的基础产业,包括消费类,都是好产业。我觉得有若干项产业,我们不必拿到美国去比,农业在美国未必是核心产业,在中国肯定是重要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让农业发展存在很大空间。但要真正做大,难度很大。

所以首先,有意做的事情,在中国有若干个领域,我们得选几个领域,我自己做得动的。

其次,得有一个领头人,他的核心价值观需要跟我们一致:既懂得“屋顶”那一层,又懂得“管理三要素”,知道怎么把自己这块基础搭扎实,又懂得业务怎么做。

我会给他一个机制,让他知道,做好了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是自己的事业,让他们彻底调动积极性。把人选好了,机制安排好了,让他们去做;你让队伍来了解调查他们的情况,这个联想能做到,联想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文化。

他们自己还会建立新的体系和文化,但是我们基本的东西,他们可以借鉴。比如,做农业或现代服务业,未来我们有一个健康养老业务,绝对是跟地产业务分开,不是靠地产去赚钱。但这个业务没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不可能有赢利的。那里面的医护人员,除了要有好的待遇之外,没有极强的责任心、非常规范地做事情的话,是做不到的。只有企业文化才能形成这些,这是联想的优势。

进入这个领域之后,要想长期发展,就得上市。上市需要明确规范,为好公司提供平台。什么是好公司?上市之后利润连年持续增长,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把这些考虑进来,做不到连年增长就别上市。上市以后,利润连年增长,可以从股市拿到钱;之后,我们会让公司更持续性地增长。保证把钱如何使用,提前我们就计划好了;如此一来,我们的规划就会大幅度地往前走。

HBRC:会存在多元化的陷阱或者说风险吗?

柳传志:这个问题,我们四五年前就想透了。如果不是想得非常透彻,也不会动这个手。

HBRC: 多元化意味着管理上要放手。但2009年,您又重新出山,担任了联想集团董事长。

柳传志:当时遇到的问题,的确是根本性的危机。杨元庆作为董事长,和CEO(阿梅里奥,William Amelio)发生了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了宗派性矛盾,甚至国别矛盾的时候,就会导致公司出现重大危机,甚至可能发展到难以修理的地步。

HRBC:当时您觉得主要还是内部管理,而不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市场问题?

柳传志:肯定的。

HBRC:联想是怎么控制风险,实现稳健增长的?

柳传志:稳健的原因就是风险基本上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包括环境变化之后,怎么去应对,我们基本都有预案,总是会提前务虚。当有这些准备的时候,就会提前拐大弯,不会一下子被逼到危机重重的状况。

HBRC:联想基本上都有一个最坏预案吗?

柳传志:对。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个能力做这个了。

HBRC:在多元化的时候,还是先建班子后定战略么?

柳传志:建班子一定是第一位的。今天,我从心里放心地把联想集团交给杨元庆,主要还是因为他已经组建了班子,能够把班子团结好的能力。有了班子,在班子里面才能讨论制定战略;真制定错了,班子里面还能进行调整。有一个好的队伍,打了一个败仗,也没关系。

你以为战略制定完了,就能执行吗?涉及到的各个领导人,必须都能够积极参与,而且知道自己担负什么责任。这样的战略才能起作用;如果仅仅由一个CEO来定战略,下边的人有可能阳奉阴违。

其实班子放在第一位,是非常合理的。班子里领导人的作用极其重要,是很突出的。

HBRC:这是中国企业特有的么?

柳传志:我接触美国企业比较多,他们还是CEO做战略决定居多。但联想里面,不允许这样。可以有灵魂人物,但一定是整个班子里的人都能够有共性,有认识,班子里的人都能够很好地配合;制定战略以后,执行起来要顺利得多。

基业如何长青?

HBRC:最高管理层到底应该公司内部产生,还是空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您怎么看?

柳传志:第一把手一定是内部产生的。所谓内部产生就是,哪怕你呆了一段时间,再当一把手,也是内部产生的。他要经过你的考验,认可了你的文化,才算内部产生的。

但是很多子公司、子领域,并购进来,不可能内部产生,人家带了东西进来,但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不一致;这时候可以慢慢融合,融合到相当长的时间以后,让他做最高领导层也是可以的。

总之,公司的最高领导层一定要是在公司里面经过磨合,有了深厚感情,对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的人。其他子公司的领导人,必须要认同我们的根文化,子文化可以去发挥;认同的过程,其实是要通过开会、业务研讨等各种方式去完成。

HBRC:联想控股会和集团一样,引进外籍管理层么?

柳传志:暂时不可能。暂时是多长时间不好说,也许两年以后就会。但目前,现在的精力还没顾上,因为联想控股关注的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产业。子公司管理层可能会先行,至于控股则短期不会有。

HBRC: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么?

柳传志: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的目的。联想集团要出去的时候,是因为光在中国发展,30亿美元的营业额已经是中国30%的PC市场份额了,往上做到50%能有多少呢?如果不到海外去,今天的联想就很难立得住。我们需要国外的市场,国际品牌和技术。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但目的都没研究透。

第二,要关注自身能力和实现这个目的之间,到底有哪些是需要弥补的东西。比如联想,在国内跟外国企业打了多年以后,“屋顶”那一块,就是怎么跟对手作战还是非常又经验的。但是出去以后,仍赔钱。

所以我们就先让外国人当CEO,我们站一边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套路,很多中国企业习惯出去了以后就要换人;关键是要进行有机的合并,对你既定的目的和实现目的方式要考虑好。

当年TCL购买法国汤姆森时,过早地进行化学整合,事情没弄明白,就没那个能力合并。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之后,先不忙着两家合并,这会让并购减少很多别的方面的矛盾,让企业一步步往前走。

我们常常发现,缺少的是真正懂得国际企业、语言又好的人才。我们出去以后,还要了解人家是怎么想的,不能太自说自话。韩国某企业当年海外并购时经常失败,主要也是因为他们常常端着个架子。

总之,企业首先要有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应该分几步走,存在哪些缺陷,你缺什么,是否知道把它补齐,这些东西想明白了,就可以参与海外并购了。

HBRC:联想国际化的道路可以复制么?

柳传志:有一两个企业成功了,后面就会有一片企业跟着上;而且越做,花样会越翻新。未必是联想走的这种道路,也可能是其他方式。

我们走的是纯粹并购道路,其他企业也有可能先自建,后并购,也有可能是双方合作,然后再进行并购。或者干脆让人家把中国企业买了,或者跟台湾人联合并购,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尤其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非常有利的。

HBRC:日本索尼、松下等电子巨头衰落,联想和其它中国企业能从中学到什么?

柳传志:其实日本索尼公司更倾向于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索尼的成功与失败主要还得归因于战略上的问题,并非带队伍的问题。

大多数日本企业跟索尼还是不太一样的。多数日本企业都强调有家族概念,员工从不跳槽,忠诚度很高。

今天我觉得,无论职业经理人还是家族模式,都是不能照搬的。

我很早就提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营盘,就是最高层形成真有事业心的一群人,像家族一样,为这个企业效力,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像对家庭一样负责任。我们必须热爱员工,真的让员工进入到组织之中;但是又不能像日本那样,不够条件就得辞退。

我们并不承担这样的义务,就是进到联想里的员工,我们就要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但是,我们真的像关心家庭成员一样关心员工,让他们在组织之中得到发展。如此,企业才会发挥极大的活力。

我对职业经理人的做法尤其感到担忧,美国这种做法,企业都会短命。能做到50年的企业会越来越少,原因就是,谁来替企业做长远战略和负责任。所以从机制、体制上,值得美国去好好反思。

HBRC:万科创始人王石在微博引述“绩效主义是个脓包”的发言,也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柳传志:是,职业经理人很容易注意绩效,是因为这段绩效可以来证明他自己。对职业经理人而言,他并非企业真正的主人,不是一个真正有事业心在这里做企业的人。

什么东西影响了绩效主义呢?绩效更多指的是净利润的增长,容易造成应该为未来投资的钱不投资。

我在从联想集团退下来之前,跟杨元庆交代了几个要点。其中有一个就是,一定要把给未来的投资拿出来,宁可当前的利润增长得低一点。其实利润增长80%还是50%,对于股市投资人来说,是一个样子的。你要把那30%坚决要拿出来,为未来投入。未来到底铺的路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必须要舍得拿。

我特别感到,有事业心的领导人是极其重要的。拿联想来说,我退下来以后,朱立南他们没有事业心,这企业就完了;真要有事业心,他们就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关心员工。我跟朱立南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亲密的感觉真的是跟家人一样。

多元化风波

2001年开始,联想集团由杨元庆带领开始发展多元化战略,向互联网、手机和IT服务领域扩展业务。然而2年后,事实证明,此次多元化战略并不成功,其中联想在互联网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2001年,联想与美国在线(AOL)各自出资1亿美元组建FM365网站;但2003年,FM365就因发展不顺悄然关闭。2000年8月,联想入股赢时通,取得其40%的股权;到2002年,赢时通公司全国最后一家分公司在北京关闭。

再次出山

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部矛盾影响,联想集团2008年第三财季巨亏9700万美元。财报公布之后的第二天,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在淡出五年后再度出山,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则接替阿梅里奥,担任CEO.仅仅两个季度之后,联想就成功扭亏,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2011年11月,柳传志再次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