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方式是恶意的更换或者开设经销商。经销商的设置原本是很科学、很规范的一件事情,我们设置经销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补充地域上或者渠道上的生意空缺,但是有时候,这也会成为恶性销售方式的一种。为了完成销售指标,又在原有的经销商不能再压货的时候,更换或者开设一个新的经销商,趁着新的经销商对产品、公司、市场还不是十分的了解,狠狠的进一批货,然后弃之不管。这样的操作方式会为未来留下一个典型的“烂”市场,经销商的仓库货物堆的象山一样,零售网点的陈列却是稀稀拉拉。
第四种方式是恶意冲货。冲货的“学问”大了,时常讨论到的冲货方式不外乎砸价格,贴费用。但是实际上,冲货的老手还有一个方法是换货。这个前提是需要经销商有一定的实力,利用经销商总体经营的品类,组合成一个“套装”,向外地的经销商套取另外的一个套装。在经销商的品类中,只要有几个品牌的价格比较低,他就能压低很多产品的单价。常见的日化类的品牌宝洁,只要他的CBDF(宝洁的渠道业务发展基金,又被很多经销商戏称为冲货基金)贴到价格之中一个很低的百分点,就能导致经销商经营的品类中的很多品牌跌很多点的价格,因为谁都知道宝洁的量大。这种冲货方式在业界叫做“换货”。如果销售经理默许甚至是鼓励经销商的这种行为,那么,在业绩“虚高”的同时,市场价格就会被冲的乱七八糟,最终导致的是市场混乱,失去稳定的下游客户群。
第五种方式是直截了当的移库,这种事情偶尔发生在高层,但是确实有过。99年的时候就曾经传说一家颇有名气的快速消费品公司为了保住中国区总裁的位置,一个车皮一个车皮的往外运产品,造假帐欺骗更高层。这种方式,无非是为了苟延残喘几个月。
看来,恶性销售也不仅仅是基层才有,整个销售系统中,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种种的方式,不一而足,然而造成的后果都是害了经销商又害了公司,最终还是会害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