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5是一款演进性的产品,而不是革命性的,那又怎样呢?
iPhone5的设计是在iPhone4基础上的完善改进(就像我在之前文章中开的玩笑,苹果是在“敷衍了事”),实际上,这个事实远非一个弱点。在苹果诉三星(Samsung)专利侵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你会发现新一代iPhone进一步强化了其品牌的“商业外观”,而不是重新发明一个出来(这很重要)。

iPhone5了无新意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不再有惊喜iPhone采用了平板的设计,这是它的独特性所在。iPhone是第一款没有实体键盘的智能手机(除了“主页”按钮和机身边侧的一些按键以外),这使之可以整个地被屏幕占据。在五年前第一次亮相时,iPhone的这种设计是革命性的,也使得很多人对虚拟键盘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但就是这一大胆设计让iPhone成为应用程序的画布,开发者可以将其应用控件放置在屏幕的任何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iPhone5还是原来的iPhone,只不过它拥有更大的屏幕和更轻薄的一体式机身。iPhone是一块屏幕、一块板、一个抽象的概念。
当苹果展示iPhone5内部零部件如何紧凑地安装在外壳之下以达到那种程度的轻薄以及贯彻iPhone那种抽象的概念时,不禁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否也能如此严丝合缝!对我来说,这就是苹果产品发布的核心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iPhone和消费者之间的默契。iPhone是这样一种设备,它能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集合成紧密的纽带,以享受科技的便利。根据新媒体指标(New Media Metrics)发布的LEAP指数(LEAP指利用情感联系盈利),目前消费者跟iPhone之间的情感联系比其他任何产品都要强。
有些人还提到了更具肉欲色彩的关系但很明显,就像汽车和衣服,我们能够从智能手机上看到自我的投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对苹果产品发布的兴趣是如此之大以及为什么人们对品牌的忠诚(不管是支持苹果还是反对苹果)是如此强烈。
但认为苹果对其用户的影响以及在专利方面的优势靠的只是风格或时,那就忽视了这家公司给我们社会文化带来的更大影响。我在回应萨乌夫尼斯时说,设计可以成为一种创新发明,或者也可以是单纯的时尚,但苹果的真正天才一直是将精密工程的产品以可承受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
当然,是手机运营商的补贴让iPhone变得如此实惠。而运营商之所以支付补贴费用,是因为手机绑定的月租合约(最终)能够使其获利。从这个角度看,iPhone5的设计就是要让运营商赚到更多的钱,因为速度更快的LTE网络能够产生更多数据流量——iPhone5的合约计划已经不再支持不限制数据流量的套餐了。而那块更大的屏幕呢?更多的像素也意味着更多的数据流量。
就像我在iPhone5发布前一天指出的,苹果的产品设计——以及它们赋予我们的感觉——会让我们忽视使用这些产品带来的财务问题。从iTunes到iCloud到各种配件再到数据套餐,在每一种情况下,苹果都让消费者支付稍高于市场水平的价钱来享用其产品带来的乐趣。
对于这款经过高度抛光的铝质iPhone5,还有哪些方面是可能让我们一叶障目的呢?
第一,虽然三星和宏达电(HTC)推出了可以同时进行LTE数据传输和语音通话的手机,苹果还是决定放弃支持这个功能以确保iPhone5更加轻薄。
第二,虽然iPhone5的硬件颇为现代和简约,但运行于其上的iOS软件却带着过时的视觉风格,即让软件应用的用户界面模仿现实中物品的质感和纹持久的偏爱。
第三,谈到付费内容,iTunes和iCloud的结合将让那些拥有多款苹果设备的用户享受到极大的便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也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没人愿意在自己庞大的乐库里挑来选去以决定哪些歌曲要通过iCloud进行同步,哪些歌曲又要跳过以节省储存容量——我们就是想同步所有歌曲,不想为之操心。
第四,在内容方面,我认为iPhone5采用更长屏幕的一大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宽的视角,这款手机为视频播放进行了优化。正如我在数周前撰文指出的,更长的屏幕也许会让一些消费者产生触控困难。
或许,苹果的产品测试显示,轻便性有利于用户在手掌中调整手机的位置,从而获得更大的触控范围。如果情况不是那样,那么采用更大屏幕的折衷方案可能无法让所有用户都接受。
第五,请不要忘了苹果中国代工厂的复杂劳工问题。我们再一次看到报道称,富士康公司让工人“加班加点”以确保新一代iPhone能够及时供货(更不用说还有新一代的iPod以及传闻中即将问世的神秘迷你iPad)。
同样的,苹果产品设计的靓丽和制造的精巧让我们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工问题。
最后,还存在苹果设备实际效用的问题,这是跟谷歌(Google)的安卓系统进行比较的(尽管具备种种优点,Windows Phone系统的普及程度使之尚且无法跟这两者平起平坐)。虽然Siri在体育赛事比分、电影放映时间等额外内容领域狠下功夫,但苹果掌握的关联数据比之谷歌可谓相形见绌,而随着谷歌开始以适合移动设备屏幕的格式展示那些数据,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还要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内容很可能会伴随着移动广告,如果哪个平台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它对希望合法获取免费内容的用户来说将极具吸引力,在这方面享有优势的或许是谷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