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些闲得慌,作为互联网中的一只毛毛虫,突然闲下来心里却不是那么安逸,闲时养成了在各大电商网站来回穿梭的消费习惯,那一夜,突然间经常浏览的网页弹出了一份声明,着实吓坏了不少忠实消费者。
过去两周内有媒体报道:曾经名列行业排名前5位的独立团购网站24券挂出了一封网站声明,页面显示公司运营进入一个“长假期”,从页面上显示的内容上看出最直接的信息:公司暂时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团购服务,恢复经营有待“观察”等;腾讯科技报道称,从年初团宝网融资失败,遭遇生存困境,到拉手上市遇阻、CFO离职,再到24券创始人和投资人间爆发冲突,团购行业正在呈现乱象、洗牌在加速。
从团购导航网站团800信息数据上搜索“24券”相关的团购活动,一无所有,好一个担心。回望这近三年的团购行业发展情况,作为消费者而言,我们所看到是线上线下模式的结合越来越具透明化,诸如隐形消费、夸大产品卖点等现象有所改善,但,团购洗牌的过程中不乏看出一些中小型团购企业的实力,极不乐观而最终关门歇业或转行;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技术行业,如果服务不到位,用户体验不畅爽,那么相信任何创业型组织在成长中必将被技术所困被用户所困,最终导致经营业务下滑而不得不整顿;不过,在这种表象中,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团队的建设尤其重要,人才储备体系的建立是创业型公司的一大致命殇。
要广告也要用户更要稳定发展
从接触到电子商务开始,许多团购组织开始大肆切分蛋糕,争夺市场资源,抢先占有一席之地,不惜花大量钱财去广告、去做赔本的买卖,为的是以最快的时间赢得市场,相信这种机制无论谁都想去做,不过最后如果你不是表里如一,那么失去的不仅是金钱,用户,而是一个与你共生的团队,一个企业的生命。
当有一定市场份额后,组织此时会扩大业务面,拓宽市场,所以团购千团大战的出现就说明了这块蛋糕不仅甜糖分足,还有可开发的价值。试想如果只是一味的投入钱财和人力,没有去找到盈利点和适合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怎能去赢取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定发展从而步步为赢。
产品优化结构调整要以利为本
盲目扩张后的结果是管理分散,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没能建立健全的员工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以及业务经营模式的结构混乱,如何从时间上更快地让乱麻利索,快刀斩不断,需要的是组织结构优化,更需要从团队的建设中优化组织,让团队成员的核心思想统一到组织利益上,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了。
赢利和发展是企业组织的一贯制目标,无论如何自诩组织的愿景,标榜企业文化有多好,最终企业是要发展要赢利的,所以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最终是以企业利益为基本,以员工利益为两翼,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取,纵观优秀的企业组织,如耳濡目染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管理机制,其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企业稳定发展为重心,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千变万化,最终企业依旧能稳定向前有所发展。
谈到产品优化,其实离不开的是服务升级,以服务对象和用户为中轴,让产品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并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服务体系更加具体更加人性化,那么这种所谓的优化调整就显而易见了;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用户,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了解用户需求,切实做足用户的消费心理;而不是闭门造车、大而化之,当然,这不是现代企业所拥有的模式了。
发展赢利的硬道理 谨慎中做先导
回到话题,我们的企业最终如何赢利和发展,靠的不是蜂拥而至和盲目更从,而是在已有产品服务中去谨慎创新,为什么要谨慎,这里所指的创新是由产品技术因素所决定的,除了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创新产品的实用性,就比如团购本质上的差异是如何保证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加准确,更加透明化,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说谨慎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支点。
互联网从上世纪末发展以来,技术的革新是一个最重要的突破口,企业本身做好产品服务的同时,技术更为先进,在产品服务中引入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想来这样的做法是为企业所盼。
团购之殇:不是钱的事
从抱团取暖过冬到加速洗牌过程,O2O团购好像从一开始就被催着成长,无论是这个行业本身还是行业内的企业组织,都经历着快速成长的一个生命周期,一位曾创办过团购网站的业内人士坦言:“起初以为投入万八千,只要能经营好一个网站就能获利的这种模式让他跌跌撞撞从网站开建到关停,一路走来,倒掉的那么多,而他只是其中一份子。不是钱的事,是行业发展本身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
团购,目前人人知晓的一个行业名词,如何让它的生命能持续成长壮大,除了钱,优秀的企业经营团队和人才储备体系的建立非常关键,至于如何发展,拿什么去拼市场,最主要的还是“团队”。散兵的聚拢有军令的号召,团队的凝聚则需“职业化”的管理体系。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团购依旧那么红火,像朝阳般灿烂如初,谈及24券的消息曝光,我们选择客观对待,持理性消费态度,仿若24券能恢复对消费者的团购服务,想必是我们消费者所共同期许的恩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