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由人而神的制度性缺失

   2023-08-21 互联网2580
核心提示:包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墓园内葬有北宋名人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从厦门上飞机时,我已计划此次路过一定要去拜

包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墓园内葬有北宋名人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从厦门上飞机时,我已计划此次路过一定要去拜谒,让回溯时空的思绪,再次浸染对包青天的肝胆忠义、刚正不阿、两袖青风的敬仰之情。但当我办完事已经快下班了,赶到包公墓园门想进去时,管门的员工不让进,说卖票的已下班,让我明天再来。我说我明天就要离开合肥了,能不能让我进去参拜下就出来?他摇头说不行。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距和制度,我理解他坚持职守的态度。

隔着包公墓园红色的围墙,隐隐看见苍松翠柏交错遮掩的陵园建筑,显得古朴典雅、肃穆幽静,与公园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暂次闪亮的灯光以及街上匆匆而过的人流、车流,形成显明的对比。我不是对伟人陵墓有特殊情结的人,只是在心里总认为某个伟人之所以被后世流传并膜拜,其身上一定有后世所需的思想精神、道德力量或行为楷模。徘徊墓园红色的围墙下,包拯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包拯为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于宋仁宗嘉祜七年(公元一O六二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枢密副使等要职。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因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清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等,被百姓称之为“包青天”。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宋、元以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是各地农村社戏、古装电视剧的正面主角,在许多地方甚至把他当成神明供奉起来,成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保护神。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科学,越是稀缺的资源,常常成为人们竞相欲拥有的对象,所以想得到这种东西,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将这种最稀缺资源分配给出价最高的人。如果可以把社会当成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竞争市场,包拯身上所体现精神价值、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所以成为历代人民竞相购买的祈愿与理想。那么,这不正恰恰反证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最缺少的就是以包拯化身的公平、公正吗?另外,站在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包拯其实就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政府公务员,他的所作所为也就是他职位上本应担负的责任,但如果大部份的在岗管理者不尽职时,正常的尽心履职便显得格外的道德高尚、形象高大起来,久而久之就由人演变为神了。

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不具有知识完备性、不具有完全理性,总会有自己的性格偏好和价值观,可是社会也好,企业也好,为什么就摆脱不了不完善的人治宿命?从历代人们需要包拯来看,当社会关系的正常秩序缺失,非正常成为主流时,正常就成为社会的稀缺品,成为人们梦想。印证回来,当代表着正常秩序的制度体系缺失或泛力或不科学,管理上的人治将不可避免,这种宿命是社会也是每个人共同造成的。

深秋的夜风从包河湖面掠过吹来,陈陈寒意袭来,我将西装上衣钮扣系上转身回酒店。但愿很快会有那么一天:包拯不再只是一种理想化身或被人神化的职员,他就是一个普通或者比较优秀的公民、职员,就在我们工作的每个岗位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