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CEO因董事会政变被赶下台。另一位CEO是在他与一位女下属的不正当关系被曝光之后离职的,这位女雇员足足比他小20岁。第三位是因履历造假被拆穿而被迫离职。还有一位则是因参与了一起全球性的银行利率操纵丑闻而离职的。总之,《福布斯》列举的2012年十大CEO离职事件不乏戏剧性。
虽然“最大”当然是相对而言的,但我们选择的十大CEO离职事件都在各自行业内部引发巨大震荡,并成为行业外的热议话题,这些CEO的离职均预示着其老东家将发生重大变化。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花旗集团(Citigroup)。10月中旬,在与董事会对峙了数个月之后,维克拉姆-潘迪特(Vikram Pandit,中文名:潘伟迪)被迫辞去花旗集团CEO一职,这一事件让这家美国第三大银行的投资者和员工备感惊讶。据说他是“自愿”离职的,但《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刊发的一篇报道称,他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受到攻击,董事们给了他三个选择:辞职,即刻生效;年底离开;被无故解雇。这次会议的发起人、极富权势的董事会主席迈克尔-奥尼尔(Michael O Neill)言简意赅地表示:“董事会已经对你失去了信心。” 潘伟迪选择立刻辞职。
在奥尼尔今年成为董事会主席之前,潘伟迪一直因在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坚强领导力而备受赞誉。从2007年开始担任花旗集团CEO的潘伟迪引领这家银行度过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在花旗获得450亿美元救助资金之后,他同意领取1美元的象征性年薪,剥离了数十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并最终使得联邦政府的投资成功退出——这笔投资为纳税人挣得120亿美元。但到了今年,形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3月份,花旗集团未能通过所谓的压力测试,这项由美联储发起的测试旨在衡量各大银行在经济低迷期的抗压能力。随后在4月份,大多数股东反对给予潘伟迪1,500万美元的年薪。潘伟迪的继任者迈克尔-考伯特(Michael Corbat)已经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上周宣布,正在竭力降低成本的花旗集团将削减11,000个职位。
另一家同样经历了一场备受关注的CEO离职事件,目前依然在苦苦挣扎的公司是大型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集团(Best Buy)。4月10日,该集团CEO布赖恩-邓恩(Brian Dunn)因董事会正在就其“个人行为”进行调查而宣布辞职,就在他下台仅仅两周之前,他还宣布了一项集团重组计划。公司审计委员会于一个月后发布的报告显示,现年51岁的邓恩一直与一位女下属保持着“极其亲密的关系”,此举“已经对公司的工作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
邓恩和这位29岁的女雇员坚称,他们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该委员会发现,尽管两人在交往过程中并没有动用过公司的资源和公务机,但许多员工多次发现他们单独停留在邓恩的办公室之中,他们还经常共进午餐,一起喝酒。此外,邓恩至少赠给了这位女下属7场演唱会和体育赛事的门票。2011年,在一次为期4天和另一个为期5天的海外旅程中,邓恩至少给她打了224次电话。在两人的关系曝光之前,邓恩已经受到了批评者的猛烈攻击。批评人士指出,他并没有采取足够多的措施来应对消费者的压力——许多消费者在百思买商场发现钟意的商品之后,常常使用智能手机搜寻价格更便宜的渠道,然后迅速离开。虽然百思买集团目前步履维艰(在最近一个财年,该公司亏损12.3亿美元),但依然慷慨地给予了邓恩一笔价值660万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285万美元的遣散费、价值254万美元的股票期权、一笔“之前赢得的”奖金(114万美元),以及未使用的假期工资10.67万美元。
虽然斯科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从雅虎公司(Yahoo)下台的过程没有邓恩的离职故事那般刺激,但与潘伟迪的经历倒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管理层争斗的牺牲品。在CEO的位子上仅仅坐了4个月,汤普森就遭受到来自丹尼尔-勒布(Daniel S. Loeb)的攻击,后者执掌的对冲基金第三点投资(Third Point)是这家互联网巨头最大的外部投资者。为了获得雅虎董事会的掌控权,勒布此前已经发动了一场长达数月之久的代理权争夺战。五月初,勒布致信雅虎董事会,声称汤普森的履历涉嫌造假。汤普森此前表示,他从波士顿的斯通希尔学院(Stonehill College)获得了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两项学位。事实证明,他只拥有会计学位;直到他毕业4年之后,这家学院才开始颁发计算机科学学位。雅虎公司承认他的履历的确存在不准确之处,并将其描述为一次“无心之过”,但不到两周后,汤普森宣布辞职,第三点投资公司获得了3个董事会席位。前谷歌公司(Google)高管玛丽莎-梅耶(Marissa Mayer)被任命为雅虎公司CEO,该公司股价目前已经持稳。
天狼星卫星广播(Sirius XM Radio)是另一家因内部权力变化而导致CEO出局的公司。梅尔-卡尔马津(Mel Karmazin)10月份宣布,从明年2月1日起,他将不再担任天狼星公司CEO一职。卡尔马津曾引领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安然度过金融危机的考验,并主导了该公司与其竞争对手XM广播公司的合并事宜。天狼星此前连续多年亏损,但在卡尔马津任职期间,用户数量不断增长,该公司也随之开始盈利。有报道称,这家公司今年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有望达到7亿美元左右。天狼星的股价已经从每股几美分上涨至最近的2.80美元。但约翰-马龙(John Malone)领衔的自由媒体公司(Liberty Media)将其持有天狼星的股份增加至近50%(这家公司曾经在2009年给予天狼星公司一笔价值5.3亿美元的贷款,使其免于破产),并督促卡尔马津尽快走人。
导致伦敦巴克莱银行(Barclays)CEO 罗伯特-戴蒙德(Robert Diamond)下台的,并不是权力争斗或其他内部问题,而是一起国际性的金融丑闻。今年7月初,在巴克莱银行为谋取一己私利,操纵银行间拆借利率(其中包括伦敦银行同业拆息率)的行为被揭露之后,这位出生于美国的投资银行家连同另外两位高管一起辞职。这家银行已经向英美两国监管当局缴纳了4.5亿美元,以解决民事指控,但它依然有可能受到刑事检控。8月下旬,巴克莱银行挑选长期供职于该行的零售银行业务负责人安东尼-詹金斯(Antony Jenkins)出任CEO。
本年度最令人费解的CEO离职故事发生在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杜克能源公司(Duke Energy),该公司先后发生了两起CEO离职事件。7月初,杜克能源正式完成了对罗利市发展能源公司(Progress Energy)的并购事宜,收购价格为260亿美元。监管当局批准了一项任命发展能源公司CEO比尔-约翰逊(Bill Johnson)执掌新合并公司的计划。但在约翰逊上任不到一天之后,由杜克能源主宰的董事会迫使其辞职,并任命前杜克能源公司CEO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接替他的工作。约翰逊获得4,400万美元离职补偿。然而,不到5个月之后,迫于不满该公司领导层更替方式的监管当局的压力,罗杰斯同意于2013年末辞职。约翰逊表示,由于董事会对两家公司合并的热情减退,他也就成了这起并购案的替罪羊。他已经获得了一份新工作——出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负责人。罗杰斯已经在公用事业部门从事了20个年头的管理工作,他曾主导过其他几起并购案,2006年的一起并购案把他带到了杜克能源公司。
其他出现在这份榜单上的离职事件则更加地直截了当,但有些离职故事也成了大公司兴衰的写照。一个最能体现“辉煌不再”的例证是移动研究公司(Research in Motion)。该公司联席CEO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和迈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1月份宣布辞职。他们二人既引领这家黑莓手机(BlackBerry)制造商迈向令人炫目的成功,也见证了其骤然衰落那令人唏嘘的一幕。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仅仅3年前,黑莓手机还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近一半的份额,但到了2011年第3季度,其市场占有率已跌落至区区9%.2011年,这家总部位于安大略省滑铁卢市的公司的股票价值暴跌了75%,今年履新的CEO托斯滕-海因斯(Thorsten Heins)也无法阻止公司股价持续跌落的势头。
电子产品零售商RadioShack是另一家正在经受销售业绩疲软和股价低迷折磨的公司。9月份,在CEO任上刚刚呆了一年多的CEO詹姆斯-古奇(James Gooch)黯然辞职。尽管该并没有给出古奇离职的原因,但在此前一年中,RadioShack公司逐渐将销售对象从电缆等有利可图的电子产品转移至诸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这类价格更昂贵、竞争更激励、利润率更稀薄的产品,其股价也随之暴跌了80%.现在,这家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的公司不仅需要应对来自在线卖家的竞争,还要面临作为其合作伙伴的无线运营商的挑战。横亘在古奇继任者道文-莱文理(Dorvin Lively)面前的,是一条异常艰辛的前行之路。
我们的榜单还包括两起让管理层颇感意外的离职事件。6月份,麦当劳公司(McDonald‘s)长期的老板、已经在这家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布鲁克镇的快餐巨头供职41年之久的吉姆-斯金纳(Jim Skinner)宣布辞职。在斯金纳担任CEO的8年间,麦当劳的销售额大幅增长,该公司不仅完成了对餐厅的现代化改造,而且重塑了菜单,添加了不少新品,比如冰沙、饼卷和花哨的咖啡饮品。在斯金纳监管下,麦当劳的股价翻了近两番。现年67岁的斯金纳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职业生涯:斯金纳没有大学文凭,在结束10年海军生涯来到麦当劳公司之后,他最初只不过是一名不起眼的见习管理人员,随后就拾阶而上,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掌门人。今年10月份,麦当劳公司宣布其月度同店销售额9年来首次出现下跌。他的继任者是该公司前首席运营官(COO)唐纳德-汤普森(Donald Thompson)。
英特尔公司(Intel)的员工和股东们也对其老板的辞职决定感到惊讶。今年11月份,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出人意料地宣布,他将在2013年5月份离职,这一时点较英特尔公司法定退休年龄(65岁)早了3年。自2005年以来,欧德宁一直担任该公司CEO,在他的任期内,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圣克拉拉市的公司的营收增加了57%,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550亿美元。在此期间,该公司的利润也不断扩大。但随着计算处理技术的重点转移至移动设备领域,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欧德宁是旧金山人,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英特尔公司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就:他以12.5亿美元的代价,解决了一起反垄断诉讼案,并劝说苹果公司(Apple)将英特尔芯片植入其电脑之中。此外,他还削减了2万个职位;英特尔公司现拥有10万名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