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营销盛宴”的惑与贵

   2023-12-16 互联网1660


  如果不想行销全球投资F1会浪费沟通机会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中国企业就要一窝蜂地投入到F1的队伍中。相反,我们对有些本土大企业能够在F1的轰鸣声中,保持相对观望的态度,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甚至是赞许。

  因为中国市场占有率高的前几名企业,都还普遍缺乏足够的创新研发能力,更勿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了。这对F1车队来说,它是绝对不会为了钱而冒风险更换技术赞助商的。因此,类似“中石化”冠名上海站比赛,通过提供场地沥青等方式介入比赛,进而推广其它产品,就是一种有效模式了。当然,这并非说中国汽车企业在短期内就没有机会借助赛车运动推广自己了。介入房车比赛、越野拉力赛等都可以激发购买欲望。

  另外,F1是全球性赛事,品牌到达受众所付出的相对成本并不高,它的赞助费用高的惊人是有原因的。但是,电视观众看到赛车和看到车身上的广告是两回事,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行销全球的中国企业来说,投资F1本身,无疑会浪费掉相当多的沟通机会。

  而且,F1刚刚进入中国(虽然中国转播F1的历史已经比较长了),消费者究竟会怎样接受这一运动,有多少人会被卷入其中,是有待逐步揭示的。这也是目前很多企业驻足观望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把“赛车迷”定义为“参加过赛车活动+现场看过赛车比赛+经常收看电视转播”的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中国有不到1400万“AutoRacingFans”。这些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青年学生,另一类是都市高收入阶层。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参与F1也许是同时接触青少年和高收入人群的有效途径,而且这两类人群的传播特点决定了F1的fans有在中国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可能性:青少年属于典型的“易知可感”人群,而高收入者通常都是潮流领导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洞察企业驱动力后再掏钱

  体育赞助的操作复杂性和风险其实是比较高的,远非花完钱等着收成那样简单,需要专业机构帮助企业展开相应的运动营销才有机会提高投资回报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