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前高管:黑客商道

   2023-07-11 互联网2780
这一年,我作为Facebook的一员投入到一项又一项旨在帮助公司商业化的项目中。 一开始我加入的是商业组,这个组当时正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我参与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改造礼物商店(Gift Shop),该功能允许用户花1美元在商店里挑选一件虚拟礼物送给朋友,比如“虚拟生日蛋糕”或“虚拟玫瑰花”。这个项目在当年为公司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在这之后我又开始参与虚拟货币(Facebook Credits)的开发,该产品可以让用户从第三方开发者那里购买虚拟物品。在这两个项目中我慢慢开始从一个后台系统程序员走向前台,在工作中学会了很多诸如CSS、Javascript和Ajax等前台开发语言。这就是公司经常倡导的“跳出你的温柔乡”(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作为一个程序员,要勇敢去触碰陌生的领域,让自己的能力获得提升。这其实就是黑客精神的一部分。
Facebook前高管:黑客商道
 到了年底我又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一个技术团队攻克信用卡欺诈难题。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团队让信用卡支付投诉率降低了75%.经过这些项目,我逐渐学会开发一个完整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能力,成长为一名全面的产品工程师。2010年6月,我转职为研发经理,成为公司里第一位中国籍的研发经理。 实际上,Facebook工程师并不是单纯地写代码,常常需要参与到产品设计中。当他还是工程师的时候就经常要和组里的产品经理、设计师一起讨论,甚至有时会一直争论到深夜,直到达成一个让人兴奋但有点忐忑不安的方案。有时候扎克伯格也会参与进来,他曾经发邮件针对我们的一个项目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其中一些建议细到其中一个按钮离边界的距离应该减少几个像素。扎克伯格不一定是最厉害的程序员,但他对产品的感觉无与伦比。 2010年7月,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达到了5亿,超过了美国人口数。如果Facebook算一个国家的话,那它就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人口大国。随着用户数的继续膨胀,有人惊呼扎克伯格正在建造一座像上述史诗中“在时间上不朽、在空间上无界”的无疆帝国。当年年底,年仅24岁的扎克伯格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人物。他的当选理由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建立了一个社交王国,并因此改变了数亿人的生活方式”。
Facebook前高管:黑客商道
 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扎克伯格仍然穿着一件写有“HACKER”字样的T恤。他说:“对我来说最疯狂的事情是回忆起当年我和朋友们大学时候的对话。当时我们聊到我们可能会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只是一群大学生,凭什么改变世界的是我们呢?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扎克伯格摇了摇头,脸上写着一脸困惑。 “我想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吧。”扎克伯格最后的回答像是自言自语。 2011年7月我的儿子出生,随即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父产假。在Facebook工作快四年的我一直埋藏在心底的创业梦想开始蠢蠢欲动。在这段时间里我终于做出了自己思考良久的决定:离开Facebook.Facebook就像是一所创业学校,自己已经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我要从Facebook毕业了。有人问我在Facebook最舍不得的什么——不是钱,不是待遇,而是那些一起工作一起同悲同喜的全世界最好的牛人,和他们的互动是我最留恋的。换句话说,我舍不得离开Facebook的黑客文化。 当我离开时,Facebook已经有了3000名员工,8亿多的活跃用户,成长为和谷歌、苹果比肩的科技巨头。临走前一位共事多年的同事说:“我们一起打造了Facebook,为此骄傲吧。”2011年底我回到中国,后来加入致景投资,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人。 我离开后不久,2011年底扎克伯格把公司总部搬到了门罗帕克(Menlo Park),在那里他一次性租下了太阳微电子公司(Sun Microsystems)前总部的十座大楼作为Facebook的新总部,并把新总部前面的一条路命名为黑客大道(Hacker Way),中心区的广场命名为黑客广场(Hacker Square),大楼的楼顶还用鲜艳的红色写着几个大字——黑客公司(Hacker Company)。 2012年5月在经过两年探索,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之后,Facebook登陆纳斯达克,准备接受资本市场的洗礼。5月17日在挂牌上市的前一天,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贴出了一张图片:办公桌上一块巨大的纸板上用耀眼的红色写着“STAY FOCUSED, KEEP SHIPPING”(保持专注,继续航行)。当天晚上的活动更像是一场黑客们的狂欢和宣泄。7点开始,黑客广场上举行了一整晚的黑客马拉松活动。广场上用暗灰色水泥拼成的巨大的“HACK”字样,在太空中都能看到。 Facebook上市当天我在母校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演讲。回国后的我依然和Facebook的前同事保持着联系。不久前我还介绍自己的一个中国朋友去见了Facebook另一个创始人莫斯科维茨。虽然已经离开,但我依然对老东家充满信心,因为Facebook对价值的追求,会超过华尔街对业绩期望所带来的压力,他们关注的不是普通的标准,这就是真正的黑客精神。 除了从事天使投资,我还是国内几家网站如大众点评网和百姓网的CEO顾问。在这些公司,我带来了黑客马拉松等Facebook传统项目,希望在企业内部营造工程师驱动的企业文化。 黑客在硅谷被视为善于创新的英雄,而不是破坏者,这样的理念也应该植入到中国。而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学习黑客一样的冒险精神,因为年轻输得起,而越往后冒险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年轻时候的失败是应该被理解和原谅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