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Reader之死看Google的短视

   2023-11-15 互联网1840

二 Google-Reader的金矿

前面说到,2011年之前的Social化测试中,Google-Reader的分享和好友关系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Google-Reader确实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大众产品,但因为其用户偏向专业和严肃,所以其数据质量相当高。这些数据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RSS这个概念过于复杂,难以被普通人理解,不过RSS也不应该直接面对普通用户,它是一个基础协议,应该被包装成合适的产品使用。在我看来,Follow这个动作就是对RSS最好的包装之一,而早期Facebook的Feed同样可以看作是对RSS订阅的包装。

本来Google-Reader加入了好友和分享之后,已经在往正确的方向行进,并且已经有了坚定的数据基础,但Google-Plus毁了这一切。随着Google-Reader的分享被去掉,Google-Reader的整个社区立刻消亡,人们并没有像Google预料的那样进入Google-Plus,而是直接选择了放弃。

到现在来指责Google-Reader用户滑坡是不公平的,一个被去掉了最重要的功能,禁止再做社会化尝试,并且还不断的被抽调走人手的产品,能维持至今已经是奇迹了。如果没有Google-Plus的影响,让Google-Reader顺利发展到今天,或许会成为和Facebook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交系统,从而再次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如果是2003年,那个刚刚推出Gmail的Google,他们一定会这样做,遗憾的是2011的Google不会再这样做了。换句话说,Google引以为豪的文化已经改变了,这个结论可以从一系列事件看出来,我会在第三部分说到。

虽然没有了社会化功能,但RSS本身的良好设计和Google-Reader过硬的产品质量,仍然没有令其丧失生命力,BuzzFeed说,到目前为止,Google-Reader驱动的流量仍然远远大于Google-Plus,原文中有两幅对比图,非常令人震撼。 著名的独立blogger, JOHN GRUBER证实了在他的blog上,这个数据是正确的。

没有了好友和分享功能的Google-Reader距离普通人更远了,但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一种半专业工具。其用户中大量是媒体记者,编辑,Blogger等等传媒相关职业以及一些研究人员。我看过西乔如何创建Designlol的内容,也看过谷奥创始人gokeeper如何为谷奥挑选新闻,他们都是用极快的速度扫过数百个订阅源的标题,从中筛选出可能有意义的内容,然后展开仔细阅读,最终决定是否应该采用,最终形成读者看到的网站。

不知道当年抄袭谷奥的新浪科技郑峻是不是也这样工作 ,我想应该不是,新浪这类大型媒体有自己的内容管理方式。这就是我说的“半专业工具”的意思,Google-Reader为大量基于Blog的小型媒体提供了信息获取和内容管理工具,帮助他们用极低的成本完成工作,大型媒体往往有自己的媒体工具,反而不需要这种工具。正是这些半专业的个人媒体,逐渐变成我们每天阅读的主要内容,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阅读习惯的变迁,是不是已经从阅读门户新闻,逐渐变成了阅读中小型个人媒体。这是blog,WordPress,RSS和Google Redaer的共同贡献。所以就算是你没亲自使用Google-Reader,间接的,它也在帮助你获取信息。

Blogger们和研究人员对Google-Reader的用法是这样的:他们订阅大量相关的内容源,平时并不会全部读完,但是在需要知道某些事情时,会到Google-Reader中搜索,我就是这样写的这篇Blog,这里面列出的数据和链接,多半是通过这种搜索的方式获得。换言之,对于这类用户,Google-Reader不仅是新闻源,还是资料库。

这种使用方法就直接把Google-Reader变成了个性化搜索引擎,为什么不直接用Google搜索?因为内容太多了,多数内容我只要从平时自己积累下来,订阅过的信息源中搜索就足够了,快而且准确。如果Google-Reader的分享功能没被去掉而是继续加强,并且引导用户这样使用,我应该还可以搜索朋友的分享和朋友的订阅,那样的话社会化搜索早就成型了。可是,Google的短视错过了这个机会,在决定了关闭Google-Reader之后,整个社区和用户群分崩离析,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除此之外,Google-Reader缓存了大量历史数据,一些blog网站已经不在了,但只要输入RSS源,在Google-Reader仍然能看到。这次关闭之后,这些数据很有可能永远消失掉了。三年前我曾经写过,在Google的帮助下,大部分信息将得以永存,没想到仅仅是三年之后,我们就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损失。

2006年,人们认为RSS和Blog圈子的兴起会导致媒体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大量资本投入这个领域,出现了无数家创业公司。但不幸的是Google-Reader做的太好了,直接导致了这些创业公司们的死亡。到今天Google自己放弃了Reader,这必将造成大量的空缺,暂时没法弥补。虽然未来会有新的公司再重新开始,但那要是很久之后的事了。夸张一点说,Google这个愚蠢的决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会造成人类信息获取的空缺,这种空缺不仅仅对于直接用Google-Reader那些人,还要包括阅读谷奥之类个人媒体的读者,他们是间接的Google-Reader使用者。多么讽刺,这是一件和Google愿景完全相悖的事情。

三 曾经Google精神的远去

几年前,Google是创新者,它创新,开放,但今天,Google越来越习惯严防死守可能的竞争对手,它不再那么开放,它开始模仿潜在竞争对手,用和对方完全一致的方式竞争,然后用自己的巨大体量去试图压死对方,正像曾经的微软做过那样。

有几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事件:

Google和餐饮点评网站Yelp的纠纷。曾经Google和Yelp是合作伙伴,但当Google收购Yelp未果之后,合作停止,Google开始用爬虫抓Yelp的数据,并且不给来源的显示在Google Maps上。被抗议之后,Google干脆自己做了Google Places来和Yelp竞争。

Google担心移动互联网和App会影响搜索流量,于是收购了Android,并且把Androd弄的越来越像iOS,以此来和Apple竞争。最早发布的Android手机非常像当时的Nokia,但现在已经和iPhone非常像了,并且,Google毫不在乎和三星这种无良企业合作对抗Apple.(关于为什么说三星是无良企业,以后我专门写,不仅仅是抄袭Apple这一点事)

Google担心社会化搜索会影响流量,所以放弃了自己在社会化搜索方向的任何努力,完全照着Facebook做了Google-Plus.

Google担心电商网站,比如Amazon,会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所以做了Google Shopping,甚至还提供了Google Shopping Express物流服务。

这些事情都太无聊了。Google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是Larry Page领导的无聊没品Google,持之以恒的用和竞争对手一样的方式竞争,正如曾经微软干过的,当然,他们提供的一切都比竞争对手便宜点,Android比iPhone便宜,Google Shopping Express比Amazon Prime便宜。另一个是Segrey Brin的Google X,更像几年前的Google,可惜做出来的产品宣传意义远大于实践,对于不太关心科技(科技不是IT和互联网这一点点范围)进步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创新吧。

在Larry Page这边,你会看到曾经Google精神的远去。Google不再希望你找到需要的信息立刻离开Google,而是希望你一切都在Google完成,最好一切都在Google-Plus完成。Google不再是Don't be evil,而是be evil.Google不再帮助创业者,而是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压制创业公司。Google Places和Android虽然是在照猫画虎,至少还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些实际好处。Google-Plus大概是Google第一个完全为竞争对手而不是用户开发的产品,它对用户几乎没有好处,坏处倒是不少。我想这样的产品未来还会再有,这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Google不再开放,你在Google Maps只能看到Google Places的结果,不再能看到Yelp的,但相反,人们一直认为封闭的Apple反而越来越开放,Apple Maps搜索结果和Yelp提供的数据,Siri也会使用Yelp的结果,Apple因为自己在互联网服务上的弱势,反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开放和封闭始终是相对的,在自己的强的部分没有人会开放,在自己弱的部分则必须要开放。Google不会开放自己搜索的算法和逻辑,也不会允许第三方有机会染指搜索结果页面,Apple不会开放授权自己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Google会开放硬件和操作系统,Apple会开放互联网服务。

开放的变封闭,封闭的变开放,整个商业史上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变化。事情的有趣有正在于此。做为观察者,我们不应该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分析企业,比如把开放贴给Google,把封闭贴给Apple.有人会说,几年前你称赞Google,今天你批评Google.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独立Blogger应该做的事,事情变化之剧烈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三年前的Google值得称赞,不幸的是三年之后这家公司变得令人失望。如果仅仅因为当时称赞了Google,今天不去批评,那才是荒唐。从Google-Reader这事上看来,一个企业变化甚至可以在一年内完成。这是令人沮丧又令人充满希望的事实。

无数的变化正在时刻发生,但至少我们知道,用和竞争对手一样的方式杀不死对方。无论Google怎么努力,Google-Plus不可能杀死Facebook,Android不可能杀死Apple,Google Shopping不可能杀死Amazon,甚至Google Places也不可能杀死Yelp.真正会杀死Google的公司,未来一定会存在,虽然暂时我们还不知道它在哪。想想微软多年来对办公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严防死守,却没料到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浪潮几乎彻底颠覆了整个PC产业。

Google在年龄上比Amazon和Apple年轻得多,今年,人们开始说Apple缺乏创新,而Amazon继续以花掉自己能赚来的每一分钱的方式来探索极限。令我意外的是,最年轻的Google反而悄然无声的老了,比微软还要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