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王健林看到了南下的前景,当时万达占大连房地产25%的市场份额。而当时的政策还不支持民营企业在外地发展,王健林则觉得“看准了就要去干,留在大连虽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永远都是一家地方性的企业”。
从1992年在广州注册公司进行全国范围的住宅项目建设开始,到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万达的项目已遍布全国90个城市。
2000年,跟着王健林一起创业的两名员工分别得了很严重的病,那个时候没有社保,都是企业自己掏钱给员工治病,万达为此一共花了200多万元。这件事给王健林的刺激非常大,“再过二三十年的时候,创业期的这些员工都老了,需要看病的员工会更多,而房地产企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不稳定,资金都押在项目上,一旦遇到国家政策的调整会更麻烦。”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家做住宅的企业是百年企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需求一定会下降。于是,王健林决定转做商业地产,“最起码盖房子这部分我们是懂的,其次就是找好的合作伙伴”。
王健林首先盯上了沃尔玛,在与沃尔玛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异常艰苦”的谈判后,对方客气地回函“有兴趣合作”。
“第一次上门和沃尔玛的人谈,被一口回绝了。一次一次上门谈,花了一年时间,对方才同意试试。”
在沃尔玛同意试试以后,万达在一年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6次,之后,更多的全球连锁企业也表示“有兴趣试试”,于是万达“订单商业地产”出炉。事实上,在初期沃尔玛同意合作之时,几乎是以“半租半送”的情况落户于各个城市的万达广场。万达转型商业地产之初,成本回收主要是通过租金来源支持,想要通过主要合作者沃尔玛收回成本,时间会相当漫长。
初期,万达的做法并不被同行看好,大家觉得怎样快速收回成本是个很大的问题。以2010年为例,万达全年营收为770亿元,租金收入却不及营收的10%.
有趣的是,此模式意外地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欢迎。一个超市加上一个购物中心,周边再配上写字楼、酒店、公寓、电影院和一个商业中心。“一个万达广场,一座城市中心”,万达广场18个月的工期,让政府官员在任期间就可以看到项目的完成。
当地方政府来找王健林去做的时候,万达就占据了主动权,巨大的优势也显现了出来——最终可以以“至少便宜一半”的价格拿到土地。
2008年,在“4万亿”政策刺激下,地方政府急于卖地,银行急于放贷。王健林拍板决定争取多拿地,管理团队表示“再讨论讨论,不能着急”,王健林大呼:“你什么时候看到过银行急着放贷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好机会,以后不一定会有了!”
“很多人被形势吓怕了,不敢拿地,只有我在公司说要大干。”
2008年年底,万达抢了十几个项目,2009年年初,又抢了十几个项目,土地的价格低得惊人,在上海和南京这样的城市,当时的拿地价格仅为1000多元每平方米。
在万达,王健林做的决定没人敢提出异议。“如果王总心情不好,有些事情就不敢汇报。”万达的一些副总在见到王健林的时候会“战战兢兢”。
在王健林看来,因为自己既是万达的创始人、大股东,又比较强势,很容易形成“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在这样一种管理氛围下,对王健林有一层隐约的约束——他永远不能犯错。
但无论是个人行事还是企业发展,“谨慎”“安稳”这样的词语从来不会出现在王健林的身上,王健林一直都是高调而热血的。
王健林是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在大连投资足球的时候,他拎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来到球场上,万达上半场输了球,他拍着密码箱说:“下半场扳回来,奖金翻倍。”
1992年,王健林敢于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800多万元购买傅抱石的一幅画。
虽然万达在此之前一直“顺势而行”,历经几次转型后,顺利走到今天,但未来,王健林要为30多万名员工负责,他是否仍可冒险而为?
资本市场 王健林到底缺不缺钱
在王健林24年的从商生涯中,最让他有挫败感的一定是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
在此前的一份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到,王健林持有万达集团100%股权,本人实际控制的万达商业地产的股权比例高达62.1%.财富榜上的富豪获得巨额财富的路径以通过IPO后获得回报、跻身富豪之列为多,而万达集团旗下目前并无上市公司,根据王健林在万达的股权持有状况,可以说,万达是王健林的。
就是这位万达的持有者,这些年来从事的却是现金流最不稳定的房地产行业。万达一直都没有上市,王健林也一直试图打开其他的融资渠道。
2004年,万达尝试将旗下住宅产品打包在香港发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但最终因物业租金回报率不理想而放弃。2009年,万达开始筹划在A股上市,就在证监会受理万达上市申请的情况下,行业遭遇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紧缩,万达的上市计划搁置至今。
根据商业地产的普遍规律,一个项目开发资金的20%由房产商支付,约60%由当地银行贷款而来,另外的20%则由主力商业店铺自己投资。虽然,万达发行了十几只信托产品,募集了几十亿资金,但这个数字对于万达的在建项目规模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此前一位知名公司的商业地产部门负责人曾公开评论:“万达之所以以年建20个万达广场的超高速发展,是因为它不能慢下来,只有快速开业、销售、抵押贷款才能保证资金链的安全性,如果慢下来,开工数目减少,会对团队造成冲击。”
万达的管理团队人人都在“卖命”,为万达开发管理系统的朱战备一年开发了40多套ERP系统,刚刚离职的万达百货总经理丁遥在一年时间内开了20多家百货店。
王健林一直在强调速度,“万达必须再快一点,必须要快。”
2012年王健林荣登胡润地产富豪榜之时,万达在建的项目包括50多家万达广场,长白山、西双版纳、大连金石等巨型旅游地产项目,此外还有投资500亿元的武汉中央文化区。
对王健林来说,未来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的资金回收是他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以长白山旅游区为例,在荒无人烟之地修建巨型度假村,虽然可以以“零地价”拿地,但是万达仍然投资了几十亿,度假村中的配套住宅售价在3000~4000元每平方米。未来万达如何收回成本,这一次,王健林仍能“在险中求得富贵”吗?答案仍不得而知。
2013年春节将近,王健林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在自家的顶级KTV中苦练唱功。每年王健林的歌曲都是万达春节联欢会的压轴曲目。
新年伊始,摆在王健林面前的除了那些头疼的运营问题之外,现在还多了万达的传承问题。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自英国留学归来后,一直担任万达集团董事,自己在外投资竞技游戏产业。
对于财富传承,王健林自己也很混乱。今年59岁的王健林,给自己留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王健林打算建设职业经理人团队,寄希望于未来可以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传承财富。此外,王健林还曾说:“我给他(王思聪)两次失败的机会,两次失败后就要老老实实回归万达。”
十年前的王健林,穿着格纹西装,留着那个年代的时髦发型,胳膊下夹着公文包,是“乡镇企业家”的形象。现在的王健林,坐拥财富,光芒更劲,他是价值7800万的全球唯一的SUNSEEKER 108英尺特别版豪华游艇的主人,辽B88888是他在大连的私用车牌号。他直言自己不信佛,但是捐赠了10亿元给南京重建大报恩寺。自己在唱歌之外,还爱好写诗,很多场合偶有所得的诗作,让他的助理们为如何发表而挠头。
王健林希望自己退休后由自己来写自传,因为“枪手理解不了我的思想和我的感受”。
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旗下共有11家公司,涉及9个行业,包括中国万达院线、美国AMC影院公司、万达影视传媒公司、万达德贡舞台演艺公司、万达电影科技娱乐公司、大型主题公园公司、万达美术馆、大歌星连锁量贩KTV以及财经类周刊《华夏时报》、商业类月刊《全球商业经典》和《大众电影》杂志。王健林在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仪式上透露,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的报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2012年收入将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40名。王健林表示,万达文化集团计划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收入达到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