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百度阿里:三巨头谁最开放?

   2024-03-11 互联网540

百度最基础的开放,是数据的开放。百度接收第三方的数据,鼓励用户接触第三方服务。搜索引擎的目标是:匹配精确的服务和信息,让用户停留在搜索页面时间足够短。第三方虽然没有获得直接变现,但也获得了流量、用户的间接变现方式。

这意味着百度很难将用户向腾讯一样进行“圈养”,百度只能做用户的搬运工,或者是互联网流量的管道。百度的账号体系搭建十多年,也没成气候,根源就在于此。在360通过浏览器渠道获取了15%的份额后,百度醒悟:必须将流量变成用户。于是百度贴吧等社交产品进一步发力,前向事业部的成立、百度移动云体系构建、也一定程度会加强百度账号体系的建立。

2、百度技术基因:百度云为核心的并行计算、大数据处理相关的能力开放

搜索引擎需要获取全网的海量数据,需要处理海量的搜索请求,还需对用户的搜索请求进行智能分析,并匹配精准的结果。这些都要求搜索引擎必须具备大数据处理、并行计算和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

国内搜索引擎角逐者众多,但都是背景雄厚。要么是依靠腾讯等巨头,要么依靠搜狐等传统门户,或者国家背景。创业者很难入局。既有技术门槛,也有巨大的计算资源开销,尤其是服务器和带宽开销。搜狗寻求收购,有道放弃核心技术,盘古和即刻的合并,都与研发成本高居不下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除此之外,搜索引擎的技术成果是普通互联网产品无法具备的。例如翻译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视觉搜索技术,包括语音技术。科大讯飞(行情,问诊)在语音识别和合成上有优势,但对于语言的理解,依然与搜索引擎有距离。

还有一个对大数据处理技术要求高的是地图。高德地图在toB市场已经足够强大,但地图图层数据之上,还有POI(兴趣点)管理、街景、路径计算、导航等技术,都需要大公司来干。

创业者需要这些技术,自己又鼓捣不出来,或者成本太高。百度有这些技术,只是转化为自有产品,不拿出来用太可惜了。百度云就成了百度技术输出的一个工具。百度云引擎(BAE)、百度云LBS、百度云语义、百度统计、百度转码等工具,都是百度的技术输出产物。接下来百度的深度学习、百度语音、百度视觉等能力可能会进一步开放出来。

3、百度商业开放:广告变现能力,面向的既有站长,也有App开发者

商业开放这块,前期主要形式是联盟。这并非百度首创,与Google Adsense类似,百度联盟与百度广告系统打通,抢占第三方网站的广告位。百度的广告客户获取流量,百度和第三方获得广告分成。

在移动端,这个思路也在延续。百度移动联盟就是允许开发者接入百度移动广告的合作方式。不过在百度收购91无线后,百度也明确了其将加强开发者生态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其收购91无线的主要目的之一。

91无线有10万开发者资源,有门户、游戏运营、社交化、货币化、数据统计等百度不具备的to开发者服务。但百度有前面提到的“技术开放”的云,与91的开发者服务能力、App分发的货币化能力等结合,将完善“百度App开放”及“百度游戏”开放这一环。百度对91无线的重视除了体现在重金收购上,听说在正式洽谈的今天,李彦宏还专门飞赴福州与刘德建等人会面签约。

此外,百度在搜索、地理位置和视频都具备商业化开放的潜力。这一切可以利用百度的智能广告技术,基于关键词匹配、数据挖掘和机器匹配的推送技术。

过度开放对百度来说,或许也是一大风险。再怎么开放也得有“护城河”的存在。现在百度的护城河,一是技术、数据积累,二是搜索品牌。但是,百度的护城河相比腾讯的账号体系,显得相对弱势。

三、阿里的开放是产业链的开放,但生态的封闭

看阿里电商生态圈的繁荣程度,可以认为阿里是开放的。

1、阿里选择性地将业务开放给第三方

电商上下游涉及的环节太多。流量、供应链、仓储物流、支付、代运营、统计服务、导购等等。阿里选择做平台,将供应链、仓储物流、代运营等相对较“重”的环节交给第三方来做。

阿里在上下游中,更多是做一个运营商的角色。它只做核心的电商流量经营、用户体系构建、电子支付。其他服务商都围着它转,它是生态系统的构建者,也是主导者,是处于价值链顶端的角色。

京东最初与其相反,期望什么都自己做。什么都做,虽然可以控制体验,但效率太低成本太高,盈利遥遥无期。京东在最近的合作伙伴大会祭出了开放战略。

分工和合作是群体社会的常态化趋势,电商的开放也是必然的趋势。

2、阿里流量和数据是封闭的,在自有体系完成闭环

阿里对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态度,则体现其封闭的思路。

阿里先后限制百度搜索、限制外站图片、掐断微信流量、限制外站二维码,甚至最近被爆出可能对导购网站进行封杀,体现了阿里在流量和数据上追求的封闭性。

不允许别的网站搜索到自己,也不允许别的网站的图片出现在自己的帝国。流量入口有微博有门户,流量变现有广告系统,流量再消耗还有团购、金融等业务。

电商流量和数据太宝贵,阿里不希望与任何其他第三方共享。阿里的流量,只进不出。淘宝联盟可以导入流量给自己,但用户到了阿里系网站,要么在他们之间跳来跳去,要么关闭窗口。

3、阿里对卖家的心态并不开放,对卖家有圈养之心

阿里建了一个卖场,让用户可以便捷地购物。最初也让卖家可以免费入驻。并因此击败了EBAY.但到后期则开始收费。天猫相当于第二个卖场,豪华些,卖家入驻有门槛还收费,用户被引导到这个卖场。淘宝也有了更多的收费项目,例如卖家要获得曝光,得出广告费。

卖家的开放入驻,是阿里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开放。商场不允许卖家入驻还开商场干嘛呢?

阿里卖家在618店庆日情况下,则不乏被阿里限制不得参加的案例。这一定程度也说明,阿里对其卖家有圈养之心。卖家是阿里最核心的资产。

4、说说阿里云,开放得怎么样了?

亚马逊搞成了AWS.阿里巴巴也折腾了一个阿里云。

阿里云最近似乎走上了正道。与万网整合后,面向站在的域名注册、备案、云服务器、云空间租用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体验也不错,配套在研发云搜索等功能。

遗憾的是,这一切与开放没关系,阿里云依然是干的“卖货”的老本行。没有开放阿里的卖家买家资源,没有开放阿里的电商数据,也没有开放阿里的技术能力。阿里云的尴尬便是身处以商业为核心的公司,想做技术驱动的事儿。就算做成,整个过程也是痛苦万分的。

腾讯开放平台、百度开放平台,他们给第三方开发者分成,给第三方网站带去流量。阿里给第三方开发者带来了什么呢?nothing.

可以认为阿里的开放是伪开放。阿里的“开放”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商业模式使得其不能全部都做,也做不了,必须留一些给产业链上下游。阿里有“放”,放下自己不做的给别人,但是没有“开”,没有“open”的心态。

阿里的核心能力就是电商相关的买家、卖家、数据。阿里没有开放这些的迹象。从阿里当前的投资路径看,其更趋向于缺啥买啥,然后构建腾讯一样的啥都不缺的状态,为IPO讲故事。IPO之后优先做的事是如何整合买来的产品,如何支撑高估值。接下来才是推进“金融、平台和数据”战略,这时候开放会对阿里至关重要。

补充一点就是阿里的文化是相对开放的。例如对国内开源社区的贡献,阿里在BAT三巨头是排名第一的。再比如阿里也零零散散生产出了冯大辉、鬼脚七、白鸦等在专业社区颇有声望的大牛。但他们的开放更多是个人分享,与阿里关系不大。

总结

BAT三家在开放上各有所长。腾讯是产品的适度开放,但本质依然是封闭的社交帝国。百度的数据和技术是开放的,它没有封闭的能力,但是过度开放给它带来了缺失护城河的风险。阿里则是最不开放的,不论是数据、技术还是产品,电商产业的繁荣,与阿里开放无关。很难说哪家互联网公司最开放,但个人认为最封闭的则是阿里。

对于开发者来说,也不需要三选一。需要导入用户的游戏开发者更趋向于选择腾讯;需要云存储、LBS服务、应用分发的开发者,需要依靠广告变现流量的站长则会选择百度;也有部分开发者,包括笔者本人会考虑阿里的云服务器,一站式域名注册、备案是阿里的优势,价格便宜,操作方式傻瓜化。在百度收购91后,一位游戏开发者对笔者表示以后会考虑百度开放平台,百度的分发能力、云服务和分成比例比较吸引人。开发者日后以组合的方式,使用三家的服务,会成为常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