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钓情”:面试法宝

   2024-03-11 互联网510
核心提示:  以色钓情法:  定义:通过对象遇到试探后,神色上的反应变化,来获知对象背后的事物是否相符  特点:运用原理同声相应、

  以色钓情法:

  定义:通过对象遇到试探后,神色上的反应变化,来获知对象背后的事物是否相符

  特点:运用原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面试这个应用领域里,特别实用。

  案例分享: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纷揭竿而起,战火四野,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于是,世外高人黄石公想物色一个传人,传授《太公兵法》,

  学成后,助明主一统天下,结束战乱,救百姓于水火。

  黄石公听说张良口碑不错,就想试探一下。

  于是,就产生了千古流传的典故:张良拾鞋。

  张良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

  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

  老翁又伸出脚,说:“给我穿上!”

  张良呆住,思忖后,看在老翁年迈手脚不灵便分上,也就跪下给他穿上了。

  老翁起身后,也不谢一声,大笑着走了。

  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张良更加奇怪,就同意了。

  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

  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

  就走了,临走说: “五天后早来。”

  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

  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

  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

  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老师。

  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然后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其后,果如黄石公所言,张良辅佐刘邦,打下了汉室江山。

  思源评:

  首先厘清一下:

  “以色钓情法”,这个“色”不是特指“美色”,而是指察言观色的“色”。

  圣人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为,相同、相通、相类的事物遇到时,彼此会产生相惜、相迎的反应。

  所以,通过一个人遇到事物后,神色的变化,是较容易“钓情”其背后的事物是否相符。

  上述案例里的黄石公,为了挑选能解救天下苍生的智慧达人,

  就对候选人张良用“以色钓情法”进行了多次面试、复试,每次测试,都深有用意:

  扔鞋,拣鞋,穿鞋,是为了测试张良的容忍度。

  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如果连这点涵养气度、忍耐力都不具备,如何将来与帝皇相处。

  早起、早起、更早起,则是为了测张良的自律性和上进心。

  打天下的过程艰苦漫长,如果没有优秀的心理素质,自我追求,是很容易泄气和崩溃的。

  当然,整个过程,又是一个黄石公精心设计(plan)的亲见(personal),

  为的是给张良留下深刻印象,打动震撼张良,引起他的强烈关注,

  为后面《太公兵法》的横空出世,做好铺垫。

  只有这样,才能让张良一得到《太公兵法》,就得以全力以赴的去学习领悟 ……

  百事一道,万物相通。

  岂止黄石公,我们很多管理者或HR,不也正在运用“用色钓情法”在面试应聘者吗?

  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以色钓情法”,在“面试”中的实战管理运用。

  招聘考官面试时,假如遇到应聘者所讲的某种情况或技能A,是自己比较熟悉了解,感兴趣的,那招聘考官就可以采用“以色钓情法”来测实情了。

  具体操作上,一般可以采用“变”、“同”、“反”等等捭阖之术,如下:

  1. 变:阖而变之(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首先,招聘者可以故意显出很有兴趣样子,认同并列举一些类似情况或技能B、C、D,

  测试应聘者反应,看看能否产生呼应?

  呼应匹配者,可以信。

  如存不合拍现象,则存疑,可用手段“同”,来予以厘清。

  2. 同:捭而示之(欲开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存疑后,招聘者可针对不合拍部分,例举一些这类情况或技能的细节A1、A2、A3,

  看看应聘者反应,是否能有呼应?

  呼应匹配者,可以信。

  还是不合拍,则疑惑大增,就要采用非常手段“反”,来迫其情。

  3. 反:捭而反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通俗点,就一句话:和应聘者对着干。

  应聘者有准备,想多说的,偏不让他说;

  不想说的,想回避的,偏让其说,多说,越详细越好;

  以此来钓情应聘者所说的,是否有破绽?是否是实情?

  每次“变”、“同”、“反”的测试过程,

  招聘考官都要密切关注应聘者的神色变化,是否符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果反应不相符,就可基本判断应聘者与招聘考官所描述的两种事物,不是同类。

  不过,即使相符,如果这点很重要,或者这个岗位很重要,

  例如像张良之类,赋予解救苍生的使命,那就不能轻易下判断结论了。

  就需要稳妥些,可运用“变”、“同”、“反”等各种手段,多次测测,确保万无一失。

  招聘考官如果能够用好、用对捭阖之术,

  那再老练的应聘者,在“以色钓情法”之下,也必然会原形毕露,露出真本性来。

  因此,“以色钓情法”,在招聘面试中,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手段,是一个法宝。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