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保姆相处,是一门学问……

   2023-09-13 互联网2170
核心提示:  国庆中秋假期,保姆既可以休息还能照常拿工资——与往年不同,上海的雇主们今年纷纷打出了“人情牌”,不少保姆都可以享受“

  国庆中秋假期,保姆既可以休息还能照常拿工资——与往年不同,上海的雇主们今年纷纷打出了“人情牌”,不少保姆都可以享受“带薪休假”。据统计,三分之一的城市家庭都有过雇用保姆的经历。家政工作看似平常,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雇主的生活质量。

  近来体操明星桑兰的“保姆门”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9月5日,桑兰发博文称保姆突然辞别造成不便,并历数保姆不尽如人意之处。雇主和保姆之间,难免有一些小小的摩擦。什么样的保姆才称职?雇主在哪些方面需要自律?

  不把保姆当帮佣

  蒋晓峰(职员)

  去年冬,老姨过世了,享年八十有五。表姐强压悲痛,对服侍老姨30多年的保姆吴姨千恩万谢,并告诉我们,老姨能够走到今天是个奇迹,她起码多活了20年。

  原来,老姨50岁那年患了糖尿病。由于姨夫走得早,照顾老姨的责任落在了独生女表姐的身上。而此刻的表姐夫妻俩正是搏前程的年纪,工作忙,要整天陪着妈妈养病力不从心。好在老姨抱病初期,生活能够自理,表姐只能坚持在每个星期天回娘家一次,探望独居的老姨。但老姨65岁的时候,并发症日益严重,眼睛视物模糊,双脚开始溃烂,终于失去了自理能力。表姐于是决定:为老姨找一个保姆。

  在街道居委会的推荐下,表姐请来了吴姨服侍老姨的生活起居。来自安徽农村的吴姨,手脚勤快,力气也大,说话中气十足,照顾老姨得心应手,老姨非常满意。

  可表姐却对吴姨颇有微词。有一次,表姐委婉地批评吴姨,希望她说话的声音放轻点,走路不要发出“咚咚咚”的脚步声,换洗的衣服一定要当天洗当天晾,往老家打长途电话要长话短说等等。吴姨听了,诚惶诚恐地点头应诺。

  不曾想,吴姨刚转身离开,老姨就狠狠地教训起表姐:“你以后对吴姨说话客气点,不要把吴姨当成佣人看待。她说话响点、走路重点,那是多年的习惯,你不要居高临下地试着去改变别人。她打几个电话又怎么样?吴姨也有家人、孩子要关心,你要懂得体谅。反倒是你,像个老爷似的指手画脚,让人觉得没有教养。以后你回来,多帮吴姨做掉点家务事,就当放吴姨一天的假。给我记住了,你的一言一行中,不要把吴姨当佣人看待。”

  老姨的一席话,把表姐的脸说得一阵红一阵白。表姐转而一想,母亲的话不无道理,自己是太过吹毛求疵了。表姐是个爽快的人,她诚心地向吴姨道歉,让吴姨深受感动。

  从此以后,她们就像一家人。表姐把吴姨当长辈看待,处处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平等的地位。吴姨也不含糊,把老姨服侍得妥妥帖帖,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表姐听说吴姨的儿子出来打工遇到了困难,就出手帮着解决;吴姨听说糖尿病人要多吃南瓜,每次从老家归来就会捎上许多南瓜。就这样,吴姨在表姐家一干就是20多年,老姨在吴姨的陪伴下,安详地度过了晚年的时光。

  曲终人散总有时,吴姨要离开那晚,与表姐俩哭得稀里哗啦的,难解难分啊!

  保姆,家里的陌生人

  瑞娥(杂志编辑武汉)

  据统计,三分之一的城市家庭都有过雇用保姆的经历。保姆,已经走进了都市人的生活。

  “我不敢到中介去请保姆,毕竟不知根知底,放心不下!”朋友小丽说,她的想法其实很具普遍性。最终,她托人找了个远房亲戚,一个18岁的乡下小姑娘。然而,没几个月,小丽就解雇了她。

  “我没有把她当佣人看,我吃什么她吃什么,她家里有事请假,不扣钱。可是她太让我失望了,雇了她,我还是有一个人在带孩子的感觉,她做的家事还没我多。另外,她经常偷偷用我从国外带回来的高档化妆品,还死不承认……”小丽一肚子苦水。

  之后,小丽又换了几个熟人介绍的保姆,均不理想。根据她请保姆的体会,最大的难题是怎样定位主仆关系——

  把保姆当仆人?我们新生代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做不出来。何况保姆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心理上不容易接受这样的定位。把保姆作为朋友?相当一部分保姆文化水平低,年纪轻,其中不乏蹬鼻子上脸的,会把你的客气当成软弱,反而不好好干活。如果对保姆严厉一些呢?又担心她们产生逆反心理,家里有财物、有小孩,一旦她们真想报复,后果严重。

  除了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也让选择保姆变得很麻烦。

  有些家境不太好的人家,为了照顾病人、残疾人,不得已请了保姆。在这种家庭中当保姆,难免粗茶淡饭,和其他家庭的保姆横向比较,心理容易失衡,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而家境很好的家庭,比如小丽家,老公在国外拿高薪,小丽才20多岁就过得像贵妇一样,与之年纪相差不大的小保姆看在眼里,难免感叹命运不公,心生嫉妒。

  说来说去,怎样当保姆?怎样当雇主?双方都有些找不着调。社会转型期,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要达到和谐,最需要彼此真诚相待,相互理解。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雇主与保姆,只有当他们磨合得恰到好处,才可称得上是最好的雇佣关系。

  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金桂(职员)

  我比较同情桑兰的遭遇。她说得没错,保姆突然辞工,确实给雇主造成很大不便。尤其面对桑兰这样高位截瘫的、独居的残疾人,“小杜”这样做很不负责任。你有急事就该早点告知,让人家有所准备。

  没雇过保姆的人,不知雇保姆的难。我家为了照顾老人,曾先后雇过十多个保姆,其中突然辞别的占50%.有的大年初一就撂挑子。

  用保姆用得多了,从雇主的角度,我总结出一些相处的规律,最主要的一条是: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总听到有些雇主诉苦:我把保姆当家人,也换不来她的心。其实这是你自己做错了——保姆是来工作的,到你家干活为的是挣钱,以双方感觉合适为前提。如果总和保姆套近乎,等于向她传递了错误信息,反而容易造成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我家原来有一个保姆,起先干得很不错。我就投桃抱李,今天带她吃饭,明天和她一起玩,言谈之间也很随便。不料一个月以后,她开始三天两头请假,而且经常夜不归宿,结果她一声“今天有事”,我们姐几个就得轮流请假照顾老人。最不能容忍的,是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她竟私自往家里带人。刚批评几句,她就说我们不真心拿她当家人,第二天就走了。这让我反省自己的做法。其实扪心自问,我也不可能真正拿保姆当家人。万一她想和丈夫每个星期在我家团聚一晚,或者在过节的时候,把一家大小接到我家玩几天……我能同意吗?与其这样,还不如按协议办事——我花钱雇你是来服务的,我尊重你的人格,照顾你的心理承受力,伙食、休息不亏待你。但是,你也应该恪守协议,在工作上满足我的要求,不能打马虎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达成共识,雇主和保姆才能和平共处。

  不能太远,是说对保姆要尊重。大多数保姆来自农村,心理上自卑和自尊并存,在雇主家就怕被人瞧不起。所以,雇主在和家人聊天的时候,要注意照顾保姆的情绪,就像小沈阳说的——“做不到把肉给别人吃,自己在吃肉的时候,也别叭叽嘴”。有一次,我的一个穿金戴银的亲戚来小住,话语中带着暴发户的夸耀,还对农村亲戚不屑一顾。她说者无意,保姆听者有心,没过几天,人家就找个理由辞职了。

  还有一个18岁的甘肃女孩,深秋来我家,只穿着一条单裤。我妈赶快给她找了几件八成新的衣服,我则把单位发的奖品、一条包装还没有打开的毛裤送给了她。一年以后,她离开的时候,把我妈给她的衣服都留在了家里,唯独把那条毛裤带走了。她悄悄地给我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姐,你给我的毛裤我带走了,这条毛裤让我觉得很有尊严,也很温暖。有小姐妹让我跳槽,我都没走,因为能找个平视保姆的雇主太难了。”

  这个字条让我想了好久。从某种程度上说,尊严比待遇更重要。但这个“平视”,是不是还有其他意思呢?雇佣关系,以平视为原则,谁也不亏谁,谁也不欠谁,挺好。

  将心比心,就少了风波

  小Q(记者)

  读桑兰的博文,很明显,她被保姆激怒了,而随后网友和众媒体的反应则令她更加激动,以至于口气有些尖利甚至钻牛角尖。坦白说,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只是雇主和保姆的关系。好保姆,和单位里优秀员工一样,很少,而且可遇不可求。我们无法指望一个只拿两千元工资的农村保姆,个人素质有多高,服务水平有多高;也无法指望她会对东家无私奉献付出比亲人更多的心力。

  所以,让经纪人用相机聚焦洗澡后瓷砖上留下的水滴、墙角的灰尘……在我看来,是不够有气度的表现。但转念一想,大家对桑兰的举动有些微词,是否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早已对保姆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了呢?

  以我有限的聘请钟点工的经历,以及周围人对住家保姆、钟点工和月嫂的评价,我以为,绝大多数人对家政服务员都是持又爱又恨的态度,真正能和家政服务员成为朋友甚至一家人的,虽然有,不过确实不多。

  不久前接到读者报料称,有一个住家保姆,照顾一位瘫痪在床的独居老人十分尽心,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干净体面,让邻居都深受感动。采访时,保姆告诉我,她和丈夫都住在老人家,每天伺候起居。之所以尽心尽力,不仅是因为拿了工资,也因为老人勾起了她对早逝母亲的怀念,进而对老人多了一份亲情和责任感。所以,她和丈夫打算一直照顾下去,为老人送终。

  继而采访老人的子女,对方却十分谨慎。他们承认,保姆的工作挺不错,不过“这没什么好表扬的。又不是义务劳动,我们不是付钱了吗”?是啊,食君俸禄,理应为君分忧,这个道理没错。不过,正如前文所说,同样是完成任务,态度不同,效果也大有区别。照顾瘫痪病人,需要保姆付出更多心力,不知道老人的子女知道了桑兰的遭遇,他们会不会有点庆幸——至少自己家的保姆,每天帮老人翻身、掏粪、导尿、洗澡的时候很细心,没有像桑兰家的“小杜”那样,戳破了病人的肛门。

  相形之下,我更佩服所采访的另一户雇主。这是一对离休干部老夫妻,与前后3个保姆都情同子女:给第一个保姆介绍对象;让第二个保姆在自己家里结婚生子,孩子一直住到3岁才离开;第三个保姆生病了,出钱给她治病,不仅聘请护工,还嘱咐自己的学生一天两次送汤送饭。国庆第一天,3个保姆来到老夫妻家里看望他们,4家人和和美美吃了一顿团圆饭。

  这当然是很高的境界了,普通人家做不到。但如果全天下的雇主和保姆,都能将心比心,互敬互爱,“保姆门”风波当可免矣。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