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在媒体上曝光频率逐日高涨,太太团们的动向也被盯得很紧,各国足协为了保证球队打好比赛纷纷从国内空运食材和厨师……2010年5月末,世界杯的脚步越来越近。虽然这一次仍然没有中国国家队的身影,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球迷的热情,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啤酒和消夜,就等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
当世界杯到来的时候,一切都必须让步。不管最近几年足球在国内是如何衰败,不管有关足、篮球谁是第一运动的争执是否存在,我们都是如此地热爱世界杯,热爱一切和世界杯有关的美好记忆。
1978年:给予中国球迷启蒙的一届世界杯
在1978年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脱离国际足联,国内也鲜有足球迷。尽管1974年世界杯荷兰全攻全守的打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足球热潮,可是中国人仍然无缘收看一场完整的世界杯比赛。不过,当时间进入到1978年,形势有了转机: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一年在阿根廷举行的世界杯也映入他们的眼帘。
中央电视台决定录播这一届世界杯的最后四场比赛,解说任务交到了宋世雄的身上。“首要的困难是信号的传输,因为过去从来没有通过卫星传输信号,大家都没有经验。其次是资料积累不够充分,电视台没有派记者去前方,所以之前的世界杯赛事只能从报纸上获得只言片语。”第一个问题被技术人员攻克了,而第二个问题则要宋世雄自己努力。他把报纸上能找到的队员照片一个个剪下来,摆在桌子上仔细辨认:马拉多纳什么样,肯佩斯什么样。
1978年6月26日凌晨两点钟,第11届世界杯决赛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一群一群人围着只有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听着宋世雄的解说,记住了带领球队夺冠的肯佩斯并为他的一头长发所着迷。从此以后,他们就深深地陷入了对这项运动的迷恋当中,其中包括10岁的黄健翔。
“我看了几场球,但是一下就从此把一个人给抓住的就是那场决赛。阿根廷出场,河床体育场那个看台上,扔那个纸片像雪花一样那个镜头。这个足球怎么这么了不起呀!能够让这么多人为它疯狂!”后来,黄健翔在回忆时说。怀有同样回忆的还有前国脚区楚良、赛车手卢宁军以及歌手罗中旭。1978年世界杯,对中国球迷承担起了启蒙的作用。
1982年:央视第一次对世界杯进行直播
4年之后的西班牙世界杯,已经被上届的录播完全调动起来的球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想要更加鲜活的世界杯比赛。于是,央视决定加大对本届比赛的转播力度。不过,由于这一年国际足联把报道权的价格定得很高,所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就只能采取联合转播的办法。解决之道是亚广联购买报道权,联合报道小组前往香港进行解说。
有过一次解说经验的宋世雄再次成为扛鼎之人,他和同事孙正平在内的4人提前赶到香港。当地的报纸上有很多参赛球队的资料,他们就利用这几天时间拼命搜集并且整理成册。整个报道组每天夜里开始工作,根据从西班牙直接传过来的画面,北京时间23点15分录第一场,凌晨3点录第二场,4点15录第三场,11点30有专人把带子送到香港的启德机场送回北京。
9个小时的时差以及录制的过程让很多比赛成了“隔夜饭”,但球迷仍然觉得能够看到整场世界杯比赛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更大的幸福还在后头,电视台决定对决赛进行现场直播。“如果决赛仍然是录播,从香港把带子拿回来已经是第二天,黄花菜都凉了。而观众对观看足球的热情已经很突出了,也是应他们的要求临时决定直播。”孙正平回忆说。
那届世界杯的决赛两方是意大利和西德,凌晨两点半孙正平和唐凤翔依靠临时租来的卫星,在北京对着电视画面解说。如今,很多四五十岁的球迷还记得孙正平对意大利门将佐夫的介绍。“已经40岁的意大利人拿自己和宇航员做比较,说40岁的宇航员能够登上太空,40岁的运动员就不能夺世界冠军?”
如果说1978年的阿根廷世界杯对中国球迷承担了启蒙作用的话,那么1982年世界杯则是一剂催化剂,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足球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第一时间的。
1986年:中国见证马拉多纳和他的“上帝之手”
4年之后的世界杯原本定于在哥伦比亚进行,但是因为财政问题哥政府宣布放弃,墨西哥挺身而出承办了这届比赛。中国球迷依然只能看从香港制作的电视足球节目,不过这一次曾雪麟被作为专家请进了演播室,其专业的解说让更多人对足球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专业球迷从此成为主流。
那一届世界杯上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球员,他的名字叫做马拉多纳。尽管之前他早已在国际足坛声名鹊起,但在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上26岁的他还需要以阿根廷领军人物的身份来证明自己。在同英格兰的比赛当中,身高一米六八的马拉多纳在禁区内跳起和对方门将争顶,过程中用手将球拨进球门。突尼斯籍主裁判本纳楚在英格兰人的集体抗议声中宣布进球有效,阿根廷1比0领先。3分钟后更为精彩的一幕再次发生,那是世界杯历史上最伟大的进球之一。马拉多纳半场得球,连续过了对方5名球员将球用左脚脚尖捅入网窝。短短的4分钟内,阿根廷当家球星的性格展现无遗——就像后来人们对他的评价一样,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
原本受到1978年世界杯启蒙的中国球迷就已经对肯佩斯的阿根廷心怀爱意,如今马拉多纳更是让这种感情升华到无与伦比的地步。黄健翔们继续关注这支球队,白岩松也把1986年的阿根廷定为终生的最爱。“我那届是一个疯狂的收获者,是我的‘初恋’。诞生了一个叫做马拉多纳的巨星,而且当时还有其他超级球员,包括普拉蒂尼和济科。”
1986年的时候铁琴还不满8岁,但是他清楚地记得从1978年就开始看世界杯的老爸专门买了一台彩色电视回来。那个时候很多人家都只有黑白电视,这下子楼上楼下的邻居全都涌到他的家里,有人甚至站在门外也愿意。“电视一打开,似乎就是马拉多纳带球的模样。”他不记得当时的比分和任何一场比赛,印象里只有马拉多纳。
那一届世界杯除了阿根廷人对中国球迷影响深远之外,还有一首歌。《别样英雄》出现在那届世界杯官方影片《英雄》的结尾,由斯黛芬妮。劳伦斯演唱,这是最早在中国流行的世界杯歌曲,也揭开了体育娱乐不分家的序幕。
1990年:意大利的夏天诞生了一首迷人的歌
斯黛芬妮。劳伦斯的《别样英雄》被中国球迷铭记在心。但这并不是世界杯主题歌,真正脍炙人口的主题歌是1990年的世界杯上的那首《ToBeNumberOne》。意大利人将亚平宁半岛上的海风融入到对足球的理解当中,最终混合成迷人的音乐。这首歌最开始的演唱是在世界杯开幕式上,吉奥吉。莫罗德和吉娜。娜尼尼一起将其完美演绎出来。
吉奥吉是曲作者,他是意大利当时最为著名的电子音乐先锋。词作者吉娜则是摇滚乐爱好者,她曾经在19岁时到米兰闯荡,23岁前往美国寻找摇滚乐的灵感。当世界杯来到意大利,他们一拍即合,创作并演唱了《ToBeNumberOne》。“这里并不是曼舞轻唱,相聚在一起斗胜争强。热烈欢迎你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在赛场上拼搏较量。罗马城被装扮得更辉煌,万国旗在迎着风儿飘扬。到达罗马时候一片激动心情,此刻化作了斗志昂扬。”就是听着这首歌,瑞敏喜欢上了意大利和意大利队,1990年她只有12岁。
和瑞敏一样,很多中国球迷都有同样的感受。他们听着那首洋溢着浓浓的地中海风情的主题歌,看米拉大叔跳舞,看加斯科因流泪,看巴乔横空出世,看马拉多纳被那不勒斯人倒戈。当马特乌斯高举大力神杯时,一切都定格在了记忆当中。
1994年:球迷们被巴乔那落寞的背影征服
1990年的世界杯是属于意大利之夏和《ToBeNumberOne》的,而4年之后的美国世界杯同样属于意大利人。只是他不是因为胜利被球迷铭记,而是出于悲情。
世界杯离开欧洲来到北美洲,梳着马尾辫的罗伯特。巴乔成了那届世界杯的传奇性人物,他帮助意大利攻城拔寨,一直将球队送到了洛杉矶玫瑰碗体育场的决赛当中。1994年7月17日,意大利和巴西在120分钟之内打成0比0平,只能通过互射点球决出胜负。这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决出冠军。
在巴乔上场之前,意大利已经罚丢了两个点球,所以他的射门非进不可。但他却将球打高,拱手将冠军让给了巴西。罚失点球的巴乔却背对着他们,独自露出忧郁的神情。这一幕,让无数球迷为之心碎。
越是悲情越要热爱。赛后的媒体报道也对巴乔的点球大加渲染,甚至很少人去关注最后的冠军。时隔多年,2007年巴乔因商业活动来到中国,当年的粉丝都已年过三十,但他们却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高喊着偶像的名字,希望能够在一瞬间把过去13年来的感情都展现出来。
1994年世界杯诞生了这项赛事历史上的第一个“万人迷”。巴乔不同于1978年的肯佩斯或者1986年的马拉多纳,后两者都是单纯地以球技来征服球迷,而球技同样突出的他更吸引人的还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气质,那些为之倾倒的中国粉丝说这叫“艺术气质”。
2006年:黄健翔引发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和二三十年前看一场直播都是奢侈相比,在新世纪里举行的两届世界杯比赛都是直播,液晶电视、LED大屏幕给球迷带来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可是,我们的激情却似乎没有当年那么盛了。
不过,就像那句老话,足球是圆的,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于是,在2006年的6月26日,黄健翔那一长串的有关左后卫的呐喊像平地春雷一样炸响在全中国的球迷当中。“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格罗索的确不是一个人,黄健翔也不是。成千上万乃至上百万的球迷集体见证了这位央视名嘴的失态。一时间对“不是一个人事件”的讨论沸沸扬扬,甚至超过了世界杯比赛胜负本身。
但这还不是本届世界杯上唯一令人铭记的时刻,之后还有决赛中齐达内撞向马特拉奇的那一头。和对黄健翔的失态一样,球迷们一直对法国队长为什么会如此冲动而充满好奇。根据巴西《环球报》唇语专家的解释,意大利人说的是:“你姐姐是妓女。”
无论如何,距离2010年最近的一届世界杯给了中国球迷别样的感觉。不管你是澳大利亚、意大利还是法国球迷,各自都留下了足够日后回忆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