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曹操一生做出的卤莽事

   2023-12-16 互联网1570
核心提示:  曹操乃大智大勇之人,不愧三国时期的大英雄,他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其文才武略为当时后世之人所倾到,然曹操一

  曹操乃大智大勇之人,不愧三国时期的大英雄,他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其文才武略为当时后世之人所倾到,然曹操一生中做过好多卤莽事,这不能不是一代伟人的万世遗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曹操在处理事务上,很是欠缺这方面的美德,往往义气用事,不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草率行事,在自己的英名上涂上一个又一个污点儿,成为后人的骂柄。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潜逃,途中被捉,幸亏陈宫义释,曹陈双双而逃,路过曹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家,借宿一宿,得吕家款待,吕去买酒,其间曹“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便起疑心,潜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曹遂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一连杀死八口”。可恨的是,曹操不管是非曲直,不做调查研究,枉杀无辜已十分可恶,然在途中遇吕伯奢买酒归来又杀之,就未免太狼心狗肺了,陈宫弃之而去,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曹操在这穷途末路,乱加猜疑是可以理解的,可猜疑并不等于事实,即便听到“缚而杀之”的话,也定然要问个明白,查个究竟,弄个清楚。即便不去查问,弃而逃之,也就算了,何必斩尽杀绝呢?况且这一杀又耽误了多少时辰,比如逃跑时正好碰上归来的吕伯奢,如若吕真得去报警,你曹操还跑的了吗?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为人为政之道,只能冷了陈宫等人的心。

  赤壁之战中,曹操帐下幕宾蒋干,自报奋勇请命到东吴说降周瑜,没有机会说降周瑜却盗来假情报,即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蒋干如获至宝,急献曹操。可悲的是,曹操不分青红皂白,错杀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内行将领,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此真可谓亲痛仇快之事啊。

  一个敌军的说客,孤身闯入敌营,如何能获得如此绝密的情报,这也不值得怀疑?即便万分的真切,也用不着这样急急忙忙杀之,也应弄个水落石出,也要分个来龙去脉,待事实查清问明后再公开处置,让蔡瑁张允做为反面教材,这既可消除隐患,也可教育警戒官兵。如若查明此乃周瑜之计,蔡瑁张允无辜,还要重赏甚至提拔重用,不怕蔡张二人不死心塌地地为己卖命。当蔡瑁张允的人头落地,曹才省悟了此乃周瑜的奸计,可已经晚矣!即使公开认错也与事无补,甚而冷了众将的心,曹操死爱 面子,决不认错,似也有其几分道理。

  益州别驾张松在许都遭曹操冷遇,把气都洒在曹操门下掌库主簿杨修身上,而杨修一向好卖弄逞能,当杨听张言说“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明公耶?”的讽曹之语后,便取出曹操集半生心血撰写的军事著作《孟德新书》,谁知张松过目能诵,并言称此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可惜的是,曹操不辨真伪虚实,不做任何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听杨修叙说此事后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便“令扯碎其书烧之。”从此《孟德新书》绝迹。的确,偷袭别人著作是耻辱的事,然而到底是否偷袭,自己是最明了不过的,自己没有偷,自己问心无愧,即使真得与古人暗合又何罪之有?更何况仅听得一人一面之词呢?曹操听说其书有伪,便焚之,乍听其精神十分可贵,其实罪过罪过!这也是死要面子的恶果。你不想想,只兴你轻蔑别人,就不兴别人也嘲讽你一回,你就不能想到你曾轻蔑的人的话中有诈?你就不能反思你与古人暗合的书,只要蜀地三尺小童都能暗诵,而你作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大军事家反而未曾见过?并且平原之地也未有人知晓?你就不能暂时扣留张松,派遣杨修等到蜀地明查暗访,不愁此事不大白于天下。若张松之言纯属无稽之谈污蔑之词,何不将《孟德新书》公开发行,或许该书成为一大历史遗产呢。

  另外,诛杀才子杨修,处死神医华佗,槊杀功臣刘馥等均为曹操枉杀无辜,事后后悔莫及。曹操的卤莽事,不知为当时后世造成多大的损失。

  当然,曹操一生也行过不少的善事、美事,成为后世美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