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因学员邀请,我来到天台山,晚饭后我出去散步,天籁人静,只有潺潺泉水声和风吹树叶的婆娑声。我觉得:散散心,远比散散步更重要。
几年前去台湾公务员培训中心,当时,最受欢迎的课程有“耕心”、“灵修”,实在是因为“先做人,后做事”、“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
时间管理上的艾森豪威尔原则将时间上的“紧要”和“不紧要”作为一个坐标,将事情上的“重要”和“不重要”作为另一个坐标。第一,对于既不紧要又不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做到弃之不顾,怕漏了什么;第二,对于紧要而不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做到委派别人去代劳;第三,对于紧要而又重要的事,我们天天在忙活,天天在救火,结果总是弄得很忙乱;第四,对于不紧要而又重要的事,因为不紧要而总是排不上议事日程,殊不知这恰恰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事情,却永远被我们所忽视,结果是舍本求末,顾小不顾大,顾近不顾远,忘记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记得有一位大家写了一本书,其中一连讲了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指着长江江面,只见千帆如织,往来如梭。乾隆问手下大臣:“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位大臣回答说:“陛下,我只看到两艘船,一艘是‘名’,一艘是‘利’。”讲到这里,话锋一转,引出第二个故事:有一个人在马路上寻找丢失的东西,寻寻觅觅,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一大群路人在路边猜测:他在寻找什么?这个时候,一位智者来了,于是路人就请教这位智者:他在寻找什么?智者回答了一句话,原文是用英文写的:“lost ones breath”,直译是:“他正在丢失自己的呼吸”。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到处寻找和索取时,其实恰恰正在丢失;精、气、神散了,生命正在被无谓地消耗。讲到这里,作者点明:“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人在商场,身不由己,被世俗化,被市俗化,被异化,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一颗童心,一颗本来的心,一颗本然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