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房奴非奴”是眼睛花了

   2023-10-18 互联网250
核心提示:地产大炮任志强日前在新浪微访谈中,再次语出惊人。他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房奴。我从来不认为中国已经买了房子的人是房奴。房奴一

地产大炮任志强日前在新浪微访谈中,再次语出惊人。他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房奴。“我从来不认为中国已经买了房子的人是房奴。房奴一词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当时的背景是香港楼市一片狼藉,房价跌幅过大,需要还的贷款超过了房子的价值。所以才称为房奴。但在中国,过去买了房子的人都赚了钱,哪有说当奴隶还能赚大把钱的。”

任志强一向敢说话,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话虽难听,但很多都是事实。有的话,对执政者是一个警钟;有的话,对购房者是一个提醒。不过,此番“房奴非奴”,“房奴赚钱”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任志强“房奴非奴”的三段论,是一个偷换概念、特设前提的推理。貌似强悍,实则荒谬。大陆流传的“房奴”概念,不是指“需要还的贷款超过了房子的价值”;而是“需要还的贷款超过了购房者的承受能力。”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以国内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超过家庭收入比重的30%就存在着过度负担。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目前约31%的购房者月供占到月收入的50%以上,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住房消费警戒线。换而言之,在中国约有三分之一的房贷一族成“房奴” ,购房成不能承受之重。

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大陆房价像坐上云霄飞车一样飙升,贷款利息一涨再涨,“房奴”这个充满辛酸的新词,从2006年开始在坊间流传,在媒体频现。

“房奴”就是房子的奴隶,工作赚的钱不是为养老婆、儿子,而是为了养房子。在人生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影响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使幸福指数急剧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很多按揭买房的人虽成为有房一族,得到心理安慰,但生活质量低下,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

对很多低收入阶层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房贷,让一家人成为背负重壳的蜗牛。当每个月,银行温馨而又决然地按时发来还款提示,房奴们的心又会窘迫、阵痛一回。

明知是不堪重负的高房价,为什么房奴愿意为奴呢?

房奴购房,是最紧迫的刚性需求,也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刚性需求在各个城市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总体来说有:从租房到购买首套房,动拆迁安置,婚房,改善住房和外来人口进城定居。刚性需求购房,主要是满足迫在眉睫的居住需要,而不会首先考量投资回报。

中国人传统观念催生购房信念。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齐家指成家立业,成家不能没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安居”才能“乐业 ”,房子成为中国人有家 、有归属感的重要标志。拥有房产不仅是居住环境的体现,而且给人们带来融入一个城市的强烈心理暗示,更能体现个人身份和个人价值。

租房和买房待遇大不同。除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租房在中国存在巨大风险。各大城市安全问题往往迁怒于租房户,对租住户的检查,高于有周定住房者,租房户容易产生被歧视感。不少租房特别容易被拆迁,缺失稳定性。此外,租房和买房待遇也不同,中国人更看重购房所能带来的“增值服务 ”,比如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公共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购房者急于买房,是无奈之下的无奈选择,实际上是非理性市场下的理性选择。

一路飞涨的楼市,令人心急火燎。辛苦积攥的血汗钱,前年可买一室一厅,去年只能买一间厨房,今年只能买一个卫生间了。错过就是后悔,咬紧牙关,东拼西凑也得买。房地产企业采用五花八门的营销策略,也大大刺激了购买欲望。

投资渠道过窄。社会保障制度不成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够乐观,不得不推迟消费,加紧储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投资产品匮乏,储蓄收益低于CPI,面对通胀压力,缺乏合理安全投资渠道的中国人,不约而同把房地产当做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政府不遗余力推高地价,使房地产开发成本大幅增长,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从而拉抬价格上涨,造成购房者的“财富幻觉”。

任志强所称“买了房子的人都赚了钱”,就是这种“财富幻觉”。一是当下中国楼市低迷,有价无市,过去赚了钱又重新被套进去的,大有人在;二是房奴们勒紧裤腰买房,是为了有个安定的家,而不是卖了赚钱。房奴们谁会卖了房,而睡在大街上数钱呢?房奴当中,绝大多数没有购置二套、三套的经济能力。所谓“赚钱”是虚幻的,而银行每个月定时催逼还贷,倒是真实的。

可见,任志强提出“房奴非奴、房奴赚钱”的观点,似是而非,如同那位葫芦僧乱断葫芦案的法官一样,想必是“眼睛花了”。不过,我赞同他说的另一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该骂开发商”。对于中国人来说,房子已成为影响人幸福感归属感的最大包袱,很多人将买不起房的原因归结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房地产商被骂,售楼部被砸的事件频频发生。任志强认为,开发商只是房子的生产者。政策上出的问题首先在于土地制度,住得上房子住不上房子,不是生产者的事,而是政府的事儿。

从根本上讲,都是政府“土地财政”惹的祸。在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下,地方政府缺乏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动力,出于完成GDP增长指标和财政增收的目的,成为推高房价和地价的第一推手。中国房地产市场要转型,既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避免宏观调控成为“空调”,避免忽冷忽热,恶性反弹,更要反思政府一味追捧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抹红的是官员政绩,搜刮的却是民脂民膏,绝不是以民为本的善政。更重要的,除了解决土地制度问题还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让穷人变成富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