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从耶鲁与北大的招生广告谈起》一文,也看了两个学校的招生广告引发的争议,想谈谈在中国另一所名校——复旦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这一年来的一些体会。
首先说那两则招生广告。如果只站在我这样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北大似乎并没有大家评论的那样不堪,至少那看上去有些古老的校园,还是让我想起了蔡元培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把两则完全风格不一样的招生广告放在一起对比,本来就有些对北大不太公平。也许拍广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宣扬的那份历史积淀,怎么就被耶鲁那群嘻嘻哈哈,又满是自豪感的学生们给比下去了。毕竟对于北大来说,如果拍一条招生广告而不让其以历史为卖点,恐怕是有些强人所难。即使它在国内是响当当的王牌大学,在国际上,甚至是当今国人的心里,北大离耶鲁这样一级的大学还是有着不少的距离。
反观耶鲁的招生广告,这里不得不把我现在所在的复旦大学拉进战场。首先耶鲁的招生广告开头用大篇幅介绍学生的住宿条件,以此来打动那些对未来校园生活充满期待与不安的毕业生们。同样作为学生,我对耶鲁的住宿制度是极为羡慕的。当然,一流的住宿条件及配套设施并不是吸引人的决定因素,没有人为了餐厅或者跑步机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我羡慕的是各学科同学之间交流的便利。
以复旦为例。本科按照大类招生,一年级也是按照学院的方式,各学院学生混住,但是也只是大学一年级而已。本来,无论哪个专业,一年级也接触不到多少专业课,所以这样的安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学生们的交流。而研究生教育就完全专业细分非常完善。即使在复旦这样一所综合大学,有时候看到很多人每天都只出入自己学院研究所、实验室的身影,仍觉得眼界的闭塞。更不要提各学院的资料室只对本学院学生开放这样人为阻断交流。经济学院的学生不能到管理学院图书馆借书,而两个学院再加上数学学院都开设金融相关硕士专业,我倒是相信三个学院毕业生,知识结构肯定不一样。
其实打破这样的怪圈很容易,只要打通各院系之间的人为隔离,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就可以了。复旦大学光华楼设有讨论区,但是很遗憾,到现在没有像国外大学那样流行的学习小组。Seminar只局限于某些老师带着自己的几个研究生做做课题。而复旦著名的三教讲座倒是百花齐放,只是也是老师讲学生听,交流的机会凤毛麟角。学校里有各种社团,但是却没有方便各学科之间知识交流的渠道。遂发起过几次活动,让学物理的也能懂点宏观经济,让学哲学的也能和每天闷头生物实验室的学生谈谈物种起源。发现还是有不少人响应的,但是这样的机会还是太少了。
如果要衡量学校的水平,很多人会以设施的先进化程度,每年的国外交流机会,留学生比例,学生社团活跃程度这样的量化指标来判断。那么复旦这所以上几个指标绝不会差的大学,能得几分呢。能看到的是,以复旦经济学院为例,老师很多都是“自产自销”的,一开始我会觉得相比于上海交通大学,甚至是上海财经大学来说,本土化的师资好像不够open。当然,像是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那样全部国际一流学校背景的师资,但是却没有几个“全职”的,也有其弊端。老师的背景并不那么重要,更关键的是怎样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现在大学扩张速度,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让一个教授的博士生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逐级管理的模式,倒是方便了学校,只是这样层层的关卡,除了让学生提前熟悉中国官场的运作模式,恐怕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更不要说那些“名牌高校”里的团学联、学生会等组织,完全成了中国特有的官场翻版。别的不说,每年有学生代表大会、常委选举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能进入常委,相当于多少等级的官衔换算规矩,不能不让人感叹,象牙塔虽小,但五脏俱全。只是耗费的却是我们人生最宝贵,也最有创新动力的几年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