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看“表哥”和“标哥”的舆论波澜

   2024-03-11 互联网770
核心提示:表哥意犹未尽,标哥再掀波澜。网络时代,信息流通加速,有人感叹热点事件一个接一个,虽然心向往之,但毕竟力有不逮。如今,一个

“表哥”意犹未尽,“标哥”再掀波澜。网络时代,信息流通加速,有人感叹热点事件一个接一个,虽然心向往之,但毕竟力有不逮。如今,一个合格的公民光有社会关怀不够,还必须有点较真精神,否则就只能跟着舆论热点打酱油,响应类似“是中国人就转发”的号召,和大批陌生网友一起造就民意虚胖。事实上,很多热点事件表面上很热,但正如近日有媒体感叹的那样———“热闹过后,收获却少得可怜。”如何避免热了过后就不了了之的状况,需要我们去反思并改进。

事实上,这种热了过后就冷继而被迫忘却的无力感,不只是势单力薄的网友的切身感受。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的吹哨人,经常会针对热点事件发表相对权威的见解,然而,多数时候,这些见解要么被忽视,要么就被视作不切实际,热点一过,问题雷打不动,只有等下一次“情景再现”的时候,记者、评论员们提出相同的问题,如此周而复始,就成了传统媒体工作的一部分。有人说,当下时评速朽,然而又有人说,时评是不朽的,公允地说,时评的速朽是现实,不朽则只是我们的信念。

为何一个公共事件在受到大量网民的围观,传统媒体继而跟进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不了了之的结果?这显然不能怪罪网民。有人说,在一个人口密集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任贤齐那首歌所唱到的,“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现实生活是这样,公共话题的互动亦是如此,多数网民作为“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不可能对一个话题保持持久的热心。

显然,在理想的状况下,不应该为了收获有关部门对问题的重视,而去追求甚至营造舆论压力,而应该是,公共事件在舆论冷却的情况下仍然受重视,依赖当事人的德性或制度压力从而获得解决。不过,现实往往是,在事件盖棺论定之前,鲜有官员主动承担责任,即便是非职务行为,也会有相关部门代为应对。当事人没有道德压力,部门应对舆论压力不是习惯性懈怠,就是将其视为一时的危机,并通过新的舆论热点来“救火”。

造成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监督的力量缺乏应有的权威,民间虽然可参与,但只能形成道义力量,而不能产生行政压力。与之相对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比社会舆论监督,其震慑力却要大很多。

当然,上级的命令多数与网友的千呼万唤有直接联系,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千呼万唤的效果,甚至一味“把事情搞大”,对于社会长远发展就有害而无利。要让舆论压力转化为行政压力,有必要通过制度层面肯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其重视并回应舆论的质疑。事实上,各地在公共事件应对方面,已经聚集了一定的制度资源。广东省各个部门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机制”,珠海多家单位牵头拟建立“政府失信行为致歉制度”,都从制度层面重视政府与社会监督力量的互动。民间权威的培养需要过程,但政府的行为惯性却可以通过制度来确立。

如果一个热点事件只有通过持续加热才能受到重视,如果一个热点事件因为冷却从而导致无人问津,那么,久而久之,舆论也就因此被引向旁门左道,不遗余力附加想象,营造各种与事实不符的阴谋论,幻想通过把事情搞大从而收获关注。被加热的舆论只会让各种非理性情绪变本加厉,要想让舆论适可而止,自然消散,需要政府部门摆脱应对公共事件唯“热”是举的习惯,需要制度给力。舆论可能早退,但是制度不应该晚点,这才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应有生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