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古今谈

   2023-10-05 互联网2040
核心提示:鄙人对考据及复古毫无兴趣,只是期待从古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学到一些解决今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就“无为而治”而言,古今都

    鄙人对考据及复古毫无兴趣,只是期待从古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学到一些解决今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就“无为而治”而言,古今都推崇备至,儒道法亦是各有高论。

    一、 “无为而治” 大家谈

    道家:皇帝别扰民

    说到无为而治,大家最先想到的当然是道家。老子在仅有五千言的《道德经》中有10次提到了“无为”,庄子在他的书中则有35次提到了“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千万不要误会,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事也不做,不然,就别指望什么“无为而无不为”了。即使在谈到“无为”时,老子亦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只是要探讨更为简介有效的为政之道而已,并非真的放弃任何行动。

    与其它圣贤一样,道家的言论主要是说给君王听的,老子本来就是当时国家档案馆的管理人员,他接触与考虑的当然都是皇帝的事情,他的“无为而治”也是说给皇帝听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当时各家圣贤也向皇帝提出了各自的治国建议,道家说的“无为”就是别来什么圣贤之道、“酷刑严法”。在谈及“无为”的章节中,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很显然就是直指儒家的“仁义礼”学说。

    道家说的无为就是要求君子别滥用权力,动不动就来什么“苛捐杂税”、“严酷的法律”,动不动就发动战争,搞得民不聊生。政府就是要无为而治,不干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保护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老百姓自在自为,能够生活得更好。君子无为,则老百姓可以“自然”生活。大家都想过得更好,都会努力按自己的能力与思考不断努力。

    当时儒家在民间或者说在学术界还颇有影响,但在向皇帝“推销”此思想时总是“功败垂成”,根本没有被采纳,不如少拿什么“礼义仁智信”折腾管理者。用大白话说,道家的思想就是∶皇帝别扰民,老百姓自己自然可以把日子过好。

    儒家:搞好仁义

    《史记》记载,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说明当时他们两家还是有一些接触的。在《论语》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大概可以理解为儒家对道家思想的一种相对比较直接的回应。只要把“仁义”搞好,在上的也就没有什么好忙的,闲坐着也很有尊严。

    法家:各守其职

    在《韩非子》书中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制定好“岗位职责”,选拔合适的人才即位,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中央不干预地方,权势不应表露无遗,而应保持本色,让地方自己忙,这就是无为而治。“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

    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法。“动之溶之,无为而攻之”,动荡纷扰中,君主仍旧要用无为原则加以处理。表示喜悦,就会惹事;表示厌恶,就会生怨。所以要排除爱憎,空下心来,作为道所。

    法家的思想当然不是现代的民主法制思想,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君权”,但他们对制度的理解及实施十分有心得。无非就是把组织制度与岗位职责定好,人才各守其职,上级创造建立充分发挥下级才能的管理氛围。这样,上级不需要太忙乱,组织就有能力把实现目标,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二、“无为而治”古为今用

    总结起来,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级组织的管理效率,各家根据自己认为的管理关键指标,提出了自己的无为而治的办法。法家期待通过法律与制度体系管理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儒家企图通过建立与广泛推广“仁义”信仰达到国家和谐与民生的改善;道家则希望统治者减少欲望,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与生存环境,让百姓“自在”生活。

    放在今天来讲,“无为而治”就是抓管理的关键因素,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把管理问题变简单,高效解决管理问题。那么,实际的管理中,我们又可以有哪些借鉴呢?

    1、关键任务:相关利益者要受益

    国家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企业也要让员工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果GDP值极高,老板的收益不断增加,而人民及员工的收益基本没有改善,则组织不出乱子是不可能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企图以单纯的思想工作来提高下面的道德水平,保证组织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只有让人生活水平提高,才有可能减少各种管理纠纷,彻底实现管理上的“无为而治”或“少为而治”。

    2、建立制度

    通过法治提高管理水平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仍是一种共识。企业及组织管理工作中,应将组织结构、岗位职责、责任人、工作流程、流程标准、使用的表单、薪酬福利制度等系统建立起来,以实现公司的目标。这样,大家都知道谁在做,该怎么做,领导也就没有必要那么辛苦了,无为而治因此得以实现。

    看到太多的私营企业家喜欢凡事都管,企业中的什么人都直接管。这其实是对企业制度的一种直接破坏,并且把自己搞得很累,很忙,这是“乱为而无为”,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3、少用酷刑重罚

    很多企业喜欢过多使用所谓的处罚手段,这样做只会激怒员工,逼着员工“用脚投票”。特别是一出现问题就处罚的企业,更是容易把最辛苦、最能干、工作任务最多的员工气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情做得越多,工作任务越重,当然出错的几率就越高,那还有谁愿意多做事?而那些凡是都爱管的企业家更是整体忙得焦头烂额,火气极大,更容易动用所谓的“处罚”。这样搞得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样累,想减少管理上的烦恼事成为一种奢望,“无为而治”更是成为一种空话。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的是少用酷刑,少劳民伤财,少让人伤筋动骨,这是绝对正确的。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的老板比较倾向于经常使用处罚手段,若在此类企业做执行处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建议采取一些融通的办法。比如,仅以扣分的方式将工作失误记录(失误多少次为一个扣分档次),作为未来考核的依据,而不是过分经常扣钱。争取建立与实施更多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等。

    4、给下属空间与机会

    老板别太聪明,要大智若愚,不急着下结论,不急着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大家为了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就会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努力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以表现自己的工作努力与工作业绩,实现个人价值。众多人员的努力结果一定大于再聪明的个人的努力成绩,各个岗位的员工全力以赴,则公司的效益将大为提高,公司因此得以高效管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